★静乐县原平县繁峙具





  【无柱山】

  在山西静乐县城南1公里。据具志记载,“元魏都督尔朱荣自为天柱大将军,即此”,可见北魏时此山即以天柱命名。山势俊秀,古木参天,春秋季节,花香扑鼻。山前碾河如带,汾水似锦,天柱山耸立在汾碾交流之处。山间泉水清澈见底,相传泉中出龙,故名龙泉。“天柱尤泉”力静乐八景之一。“风日清河柳带烟,峻崛高处出龙泉;银河准识源头远,疑是山中别有天。”古人登山吟诗,流传至今,传说王母娘娘赴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停留赏景。今山巅岩石平坦,传为王母石炕,在此可远眺静乐风光。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朱氏牌楼】

  俗称阳武石坊。在山西原平县城西18公里阳武村。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道加盐运使衔武芳畴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两座,村外道旁为陪坊,雕工略简。宅前西向为主坊,即朱氏牌楼,高10米、宽9.6米,正面近方形,比例适度,形制壮观,雕造瑰丽。坊为重檐楼阁式,基座上雕力士四躯,四周雕勾栏望柱,柱础为石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部被毁,南禅寺地处偏僻,幸兔毁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袱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主像释迦,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两侧及前面有弟子、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蛮、佛霖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寺内狮,柱身盘龙缠绕,额枋上满布人物、花卉、流云、行龙等图案,檐下雕斗洪椽飞,檐上雕瓦坑脊兽,坊前有旗杆石狮各一对,坊后有巨石屏风。剔地突起,雕福禄寿三星。图案精致,刀法洗炼,时代虽晚,工艺颇佳,为我国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林泉寺】

  旧名土圣寺。在山西原平县城西南15公里水油沟村北。山岩耸立,豁如画屏,林木遍野,环境幽静。古塔峙其左,清流环其右,前有渡仙桥。寺始建于未,明嘉靖时重建,隆庆、万历间重修,寺基甚高,门前台阶六十余级,阶上为五间二层藏经阁,阁身围廊,上层没有平座,供人凭依远眺。寺内大殿残坏,东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约15米,基座高如塔身,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间束腰两道,雕仰覆莲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层,出檐甚短,收刹甚急,极顶安宝珠一枚,根据雕刻图案与手法,应是宋构。形制奇特,为我国塔式建筑中所少见。寺侧东山之巅,钟楼宏敞,内悬巨钟一口,风吹飞砂走石。据传不击自鸣。

  【惠济寺】

  在山西原平县城东北15公里练家岗村。始建于唐,宋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有山门、观音殿、钟楼、伽蓝殿、东西廊庄。大佛殿等建筑,殿内塑像俱存,其中大佛殿历史最古,建筑结构及其塑像艺术尚保存宋代风格。殿身宽五间,深八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柱头施五铺作斗栱承托出檐及梁仿。殿内金柱四根,分布两侧,平面小八角,犹存唐宋古制。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上用四椽袱与前后乳栿搭交,突破唐宋结构旧规,向扩大殿内空间的方向变化。佛坛上泥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比例适度,线条和谐,面形圆润,衣饰流畅,胁侍菩萨下肢纱罗透体,塑工之巧,当为宋金佳作。寺中一庵,奉曹氏姥,相传唐时建寺,曹氏布施汲水,每日一缸。供营建用,工竣而坐化。后人念其功德,建庵祀之。

  【平型夫】

  在山西繁峙县东北边境,邻接灵丘县,距县城65公里,西去雁门关115公里,南近河北阜平县界。现存关城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筑,万历九年(1581年)增修。关门坐西向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古道守城而过,是繁峙通往灵丘的要道。城门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关楼已毁。附近长城构造坚固,底部基石用花岗岩砌成,墙体为夯土,平夯以砖甃面,每间隔1.5米砌一砖垛,以资固济,亦便于荫蔽袭敌,城砖规格39X18 X9厘米,关城残高6米,两侧山势险要,长城起伏,东北5公里为平型关战役遗址。关内2.5公里是平型关村。

  【吉祥寺】

  在山西繁峙县五台山脉中台山腰。寺址海拔2,440米,气候清凉,杂树交荫,在四周诸岭中格外醒目,寺外有清凉桥,寺遂以清凉著名。相传始建于北魏,后由唐恩昙和尚重建,历代重修。现存多为明清遗物。山门、天王殿、灯笼殿、中殿各三楹,最后为正殿,两侧配殿对峙。附以厢房廊庞;方丈院、禅院、经房、僧舍皆在两翼。中殿内供文殊像,亦称文殊殿,殿内有缅甸雕造的玉佛一尊,比例和谐,神态庄重。近代补塑宗喀巴像一躯,色彩鲜丽,灯笼殿内供灯笼文殊像,脱沙裱装,骑于狮背,形态之殊为他处所未见。正殿为大雄宝殿,五间,单檐歇山顶,雕刻富丽,结架精巧,内奉释迦为脱沙像,制作工精。殿前藏式石塔一座,形制古朴,似为元构。

  【岩山寺】

  在山西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大岩山北麓天岩村。原名灵岩院。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山门、钟楼、东西配殿、南殿、禅院等,南殿为文殊殿,金建元修,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佛坛上所存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仍是金代风格,殿内四壁满绘壁画,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官廷画师王逵所作,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东壁为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绘一组塔院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等情节;南壁两侧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画面构图严谨,笔力刚劲,建筑瑰丽精巧。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是我国金代壁画中优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