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坛】
又名朝日坛。在北京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原为明锦衣卫萧瑛地,明嘉靖九年(1530年)圈建。坛西向,白石砌成一层方台,坛面明代为红琉璃以象征太阳,清代改为方砖■砌。四周有壝墙(矮围墙),正西有白石棂星门三座,其余三面各一座。西门外有燎炉、痊池。东为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南为具服殿,清乾隆七年(1742年)改建于坛西北角。日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处所,现为日坛公园。
【东岳庙】
在北京朝阳区朝外大街。是道教张道陵正一派在华北的第一座大型道观。元至治二年(1322年)玄教大宗师张留孙及弟子吴全节首建,祀东岳泰山神天齐仁圣大帝。次年继建东西两庑,庑间起殿堂四座,名仁圣宫。元泰定二年(1325年),元主女鲁国大长公主桑哥吉刺捐款建寝宫,天顺元年(1328年)称为昭德殿。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两庑设七十二司和帝妃行宫。万历三年(1575年)神宗奉太后旨发官帑修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庙毁于火,只存左右道院,次年再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加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但中轴部分的格局,以及庑廊斗洪和替木的应用等,都保留元代的建筑规制。庙分中东西三部分,东院有娘娘殿、伏魔大帝殿等;西院有东岳宝殿、玉皇殿、药王殿;正院有戟门、岱宗宝殿、育德殿等。殿内原有东岳大帝、侍臣像、神主等,现已不存。院内元明清三代碑石林立,约有百十块,其中元赵孟覜书《张天师神道碑》(俗称道教碑),书法古朴遭劲,是元代重要的书法艺术珍品。
【西黄寺】
在北京朝阳区安定门外西北黄寺路。清顺治九年(1652年)
建,为西藏达赖和班禅来京的驻锡之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班禅六世来京因病圆寂,两年后送他的舍利金龛回藏,并于寺后楼前建衣冠石塔,称清净化域塔。塔用精美白石砌成,建于高3米多的石台基上。四角各有塔式经幢一座,幢身下层绘刻经文,四周有石护栏。中央为主塔,基座呈八角形,饰以金顶。须弥座各层均饰以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座的八面各雕佛传奇画一幅,画面有神人、罗汉、信徒,并衬以屋宇、山石和树木,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连成一气,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须弥座转角处又雕力士像一尊,赤背赤足,威武有力。须弥座上承托覆钵式塔身,正面沸龛内有浮雕三世佛,龛旁分雕八个菩萨。整个塔型为印度佛陀迦那式,即大塔四角建小塔,但主塔的结构却是我国西藏喇嘛塔形状,而佛塔上人物、建筑及花纹装饰又都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手法。高超的艺术风格融汇一体,成为清代佛塔建筑艺术上的杰作。
【全国农业展览馆】
在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占地60多公顷,建筑面积25.500平方米。以雄伟的亭阁式主馆为中心,由长廊和林荫大道连接为一个整体,布局严谨,富有民族风格。主馆前是30.000多平方米的宽阔广场。广场上有大型雕塑、草坪和各种花卉树木。主馆后面是一个大型人工湖,环境幽美安静。农展馆是全国农业展览中心,分为十个不及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在这里造同形式的分馆,展出我国农业战线就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优秀骨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名贵特产。
丰台区
【大葆台西汉墓】
在北京丰台区郭公庄西南。1974年发现,是西汉时期燕王(或广阳王)及其王妃的陵寝。为上坑竖穴木廓墓,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平面成“凸”字形,全长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土堆积高达8米。整个陵墓外有双年)重建。全长266.5米,宽7.5米,便房里陈设着漆案、几案、陶鼎、六栏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头上均客,畅饮歌舞的场景。粹官西北角有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坏,但出土文物仍很丰厚。有制作精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有“渔”字的材料为固体脱炭钢的铁斧。尤其珍贵的是有辆朱斑轮青盖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彩漆绚丽,铸造华美,是西汉实用车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侵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1983年12月墓廓经复原修葺后开放。
【长辛店二七革命遗址】
在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内。是一座简陋的小院。正房三间,南北各两间,为民国初年所建。1920年9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为组织工人运动,邓中夏等深入长辛店铁路工厂发动工人斗争。1921年1月1日在此成立工人劳动补习学校,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以唤醒工人大众,向资本家及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在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工人动动的优秀骨干。史文彬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1976年重修后,将室内复原,并陈丰台区列展出。
【卢沟桥】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40米,最宽处18米,深4.7米,封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层回廊,内有梓宫、便房、黄肠题凑。下分十一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博棋等,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宴飨宾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四百八十五长宽各0.57米的盗洞。墓室虽遭破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美的漆器、陶器、玉器,还有一把铸家马可·波罗(1254—1324)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车,车顶华盖高张,伞骨铜质鎏金,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首次完整出土,对研究西汉制造业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不仅是一座雄伟的建筑物,也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地。
【金土城遗址】
在北京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城最高处约3米,断断续续,绵亘约百余米。金天德三年(1151年)至五年,海陵王完颜亮将旧燕京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墙向外扩展。其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西北角在今羊坊店东黄亭子,东南角在永定门车站以南四路通,西南角即今丰台区凤凰嘴。天德五年从上京会宁府迁都至此,改名中都。金中都城设城门十三座,北面四门,东西南面各三门(一说四面各三门共十二门)。中心部位的宫城,前有广场、千步廊,两侧为官署,西南为园林寺观,东北为商业区。城占地约22平方公里,既继承唐幽州、辽南京的城市建制,又汲取宋注梁城的格局,建筑豪华绚丽。贞祐三年(1215年)被蒙古军攻入焚毁。现存遗迹,即中都城西南角向东延伸部分。西城墙则在高楼村有数米遗迹残存。土城遗址南亩的水渠,应是金代的护城河遗迹。
【镇岗塔】
在北京丰台区云岗村。建于金代。平面八角砖结构实心华塔,高18米,塔基上有精美古朴的砖雕花饰。第一层塔身以上有密布的佛龛环绕,每龛内端坐佛像一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两手上举,神态庄严逼真。塔的外形有明显的收刹,为我国北方不多见的古塔。
【燕墩】
在北京丰台区永定门外大街西侧。是一座砖砌的高台。台上有一高大方形石碑,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所立。碑为毗卢顶,前后镌刻清乾隆帝撰写的《皇都篇》和《帝都篇》,文字古朴苍劲。
门头沟区
【内边长城敌台】
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北山区。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的山巅或险隘处。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隶属真保镇紫荆关所辖。原有敌台十五座,其中三座已毁。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壹号至第拾伍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据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
【百花山】
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北与房山县交界处。海拔1,991米,山阴终年冰雪不化。山中植物繁茂,盛产杉漆、药草、蘑菇、黄花。春夏之交,百花灿烂,色彩缤纷,香气袭人,山因此得名。山中旧有菩提树、仙人桥、望海石、龙王庙、白水庵、瑞云寺、龙潭、摔龙石、金章宗石床等古迹,今古建筑均已无存。
【戒台寺】
又名戒坛寺。在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距市区35公里。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建,称慧聚寺。辽咸雍年间法均高僧在此建坛传戒。明上统十三年(1448年)重修,改名万寿寺。清时多次重修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清代遗物。寺坐西朝东,依山势高低而建,主要有天玉殿、大雄宝殿、千佛阁(已拆除)、戒坛等。戒坛为汉白玉筑高台,平面呈正方形,通高约3.5米,分三层,每层石台四面部镌有文饰和石龛洞,雕刻精致,为明代原物。千佛阁重檐层阁。建筑宏伟,登高可俯视浑河。群岚迭翠,气象万千。寺院还分布多处庭院,格局新颖,清幽别致,颇具江南寺院风貌。寺外塔院内辽塔、辽碑、元幢及白皮松等林木与红墙金顶交相辉映,更使占刹增色生辉。
【戒台古松】
在戒台寺内。著名的有抱塔松、卧龙松、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莲花松、凤眼松等。前人有诗曰:“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二态,巧与造物争。”古松分植于寺内几组重要建筑旁,树型各异,枝干槎丫,不论严寒酷暑,傲然挺立,使得戒台古刹更加恬静肃穆。
【沿河城】
在北京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呆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副都御史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潭柘寺】
在北京门头沟区群峰环列的潭柘山山腰。因寺后有龙潭,山间有拓树而得名。始建于晋代,原名嘉福寺,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唐代名龙泉寺,金皇统时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复名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称岫云寺,其名称更迭频繁,但俗名潭柘寺却流传遐迩。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殿堂依山势而建,成阶梯形层层高升。东西配殿相辅,古朴雄奇,环境优雅。是一处高山清泉、松柏交翠的自然风景区。寺分东西中三路。中路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不存)、毗卢阁等。大雄宝殿为黄瓦重檐庑殿顶,大脊两端琉璃鸱吻上,系以黄闪闪的鎏金长链,气势轩昂。毗卢阁踞寺最高点,登阁远眺,如入画境。东路由庭园式建筑组成,有方丈院、延清阁和万岁宫、太后宫等,碧瓦朱栏,修竹挺秀,清泉潺潺,幽雅别致。院内有流杯亭一座,名猗玕亭。西路有戒坛、楞严坛(已不存)、观音殿等,庄严肃穆、瑰丽堂皇。寺外有安乐延寿堂和塔院等建筑,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玲珑多姿,是研究佛教和古建筑的珍贵实物。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大师的墓塔也在这里。三圣殿侧的帝王树,直干探天,粗可数围,相传为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
【猗玕亭】
俗称流杯亭。在潭柘寺东院。亭方形,绿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四周有坐凳栏杆,地面为汉白玉石砌,上凿一蟠龙形水渠,引水入渠中,以耳杯(羽觞)盛酒,放置水渠入口处,耳杯顺水飘流,三五文人雅士。于春日列坐渠旁,取杯饮酒。这是因袭汉魏时曲水流筋的习俗,取修禊禳灾之意。
【帝王树】
在潭柘寺内三圣殿旧址东侧。是株银杏树。高30多米,围6—7米,绿荫如盖。传说植于辽代,已有近千年历史,清高宗封它为帝王树。西侧的一棵,枝干丛生,传说每出一帝,树就增生一干,因名配王树。
★石景山区
【西山八大处】
在北京石景山区东北部西山支脉东麓的翠微、平坡、卢师山之间。八大处指分布在三山间的八座寺庙,即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龙王堂、香界寺、宝珠洞、证果寺。三山峰峦耸翠,山势蜿蜒,翠微山在西,平坡山在北,卢师山在东,南为敞开的平原。八座寺庙错综分布在山下、山麓、山腰及山顶上,旧有八刹之称。
【长安寺】
旧称翠微寺,又名善应寺。西山八大处中第一处。在翠微山西南隅平地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建。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寺门东向,院落两进,前殿为释迦殿,后殴为娘娘殿。长安寺过去以奇花名树著称,现存传为元代种植的两棵白皮龙爪松及紫荆、紫薇、百日红、金丝木瓜等珍贵花木。
【灵光寺】
西山八大处中第二处。在翠微山东麓。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改名觉山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次重修,改称今名。原有辽咸雍七年(1071年)所建的招仙塔,已毁于八国联军,只剩下塔基。1959年,为供奉从招仙塔基中发现的十一世纪“释迦佛灵牙舍利”,在灵光寺内新建一座高51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佛牙舍利塔和附属殿堂。寺西部有长方形莲池,蓄养各色金鱼,亦为灵光寺一景。
【三山庵】
俗称麻家庵。西山八大处中第三处。在翠微、平坡、卢师三山之间,故名。创建年代不详,清乾隆时曾修葺。庵面积不大,仅有一层院落。正殿门口正中有一长方形汉白玉石,上有花纹如流水行云,称水云石。庵南有一敞厅,可于其上眺望山景,旧称”翠微入画”。
【大悲寺】
西山八大处中第四处。在平坡山半山腰。始建于无代,原名隐寂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在寺后建大悲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改今名,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寺东向,前后殿字三进。前殿中有十八罗汉塑像,形态生动,传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之作。殿后两株银杏树,干粗数围,高耸入云,是八百年前的古树。
【龙王堂】
又名龙泉庵。西山八大处中第五处。在平坡山大悲寺西北。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建,后经重修。寺东向,院落二进。庙内有泉水自寺后峭壁之下流出,至第一层院落,经石螭吻(石雕龙头)注入水池,经年不息,称甜水泉。
【香界寺】
西山八大处中第六处。在平坡山龙王堂西北。始建于元代(一说唐代),旧名平坡寺,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建,改名大圆通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重建,改名圣感寺,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后改称今名。香界寺是八大处的主寺,规模宏大,殿宇五进,左院有乾隆行宫及花园,寺后有藏经楼。
【宝珠洞】
西山八大处中第七处。在平坡山顶。有正殿一座及两厢配殿。殿后有岩洞,深广约5米,因洞为砾石胶结岩,形如黑白两色的珠子粘合在一起,因此得名。洞前有敞亭,名眺远亭。
【证果寺】
西山八大处中第八处。在卢师山上。隋代创建,初名尸陀林,唐天宝年间名感应寺,明景泰年间称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寺南隅原有水池及吐水石刻龙首,俗称青龙潭,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毁坏。寺西北隅有岩洞,名卢师洞,洞上有自山巅横伸出的天然巨石,称为秘魔岩。
【石景山冰川擦痕】
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永定河东侧山坡上。1954年经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鉴定的一处第四纪冰川擦痕。冰川擦痕由冰川夹带的块石在运动时相互摩擦或与冰川槽谷基岩问磨擦形成。痕迹多呈钉子形。模式口的冰川在我国北方第一次发现,擦痕清晰,集中而成大片,保存也较完好。对研究我国冰川学以及地文分期、古生物分布和猿人生活环境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法海寺】
在北京石景山区翠微山麓的模式口村。明正统四年(1439年)由太监李童集资兴建。虽历经修缮,仍具明代早期建筑特点。殿宇依山势层迭而上,气度轩昂。山门即护法金刚殿,面阔三间,澈上明造的内檐保存有明代早期的旋子彩画。山门内高台上有天王殿遗址、伽蓝殿、祖师二堂及两庑。正中的大雄宝殿掩映在高大的苍松翠柏之后,面阔五间,黄瓦庑殿顶,外貌金碧辉煌。殿内的明代巨幅壁画,神采隽永,栩栩如生;其中三幅菩萨像,轻纱透体,如飞如流,尤为精湛,是明代壁画中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