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苏轼的中秋词

  宋代伟大的词人苏轼,在神宗熙宁九年(1076)四十一岁的时候,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官,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这首词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作者在中秋夜抒情,既表现了他此时此刻对于生活、人生的态度与真实感受,又表现了他对自己兄弟苏辙的怀念。此时此刻,他已经和兄弟苏辙七年没有见面了,所以在此词开篇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据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就是说,此词一出,压倒许多作家写的中秋词。时至今日,此词犹为人广泛传诵,人们用之别有寄托,或怀亲,或寄友,或赠恋人。可以说此中秋词雄霸了文坛近千年。
  然而,苏轼却还有另一首写中秋的词,这首词却是在黄州(今湖北)做官时写的,这首词也同样是寄给他分别后久未见面的兄弟子由的: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同是怀念兄弟子由,也同样是以词的形式,同是在中秋夜这特定的情景之下,苏轼的这首词与上首《水调歌头》却有一定的不同。从词的基调与气氛上讲,《水调歌头》有对现实生活热爱的欢悦,因而有一定程度的明快跳脱;而此词则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冷观,因而表现为颇为沉重的凄凉孤寂。《水调歌头》有的是作者在对人生大彻大悟之后,为避免痛苦而自得其乐的达观,而此词则同是在对人生大彻大悟后,却面对此情此景而有的深沉的悲伤。这两首词所表现的心灵深处的东西有相同的成份,然而却一表现为跳脱,一表现为伤感,完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情调。它们都是苏轼内心世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真实写照。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词也不失为一首抒写真情实感,颇有艺术特色,令人欣赏的好词。
  苏轼的这两首写中秋的词,古今的词论家的理解均不相同,概括起来讲,不外二种主要意见,即:一采用传统的讽谕寄托之法说词,认为此词颇具政治意义,是苏轼有怀君之心,念念不忘朝廷;一则是从词的本文出发,认为苏轼写真实所感,是兼怀念兄弟子由的。《水调歌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桩文学上的问题公案,尽为人知,而后词却鲜为人知。始提出者是宋人杨湜,他在其所著的《古今词话》里就说后一首词末句表现了苏轼不忘朝廷的怀君之思。而南宋胡仔在其所著的《苕溪渔隐丛话》中则提出是写兄弟之情说。杨湜与胡仔都生活在宋代,却对同一时期的同一首作品有着不同的解释,可见要弄清作者的原意,对一部作品进行正确阐释该是多么的困难!而且这后一首词,杨湜认为是苏轼在黄州时作,胡仔则怀疑是苏轼在钱塘做官时作。到了明代,著名文学家、词论家杨慎写作《词品》,他也参与了这一争论,他同时罗列了杨湜、胡仔二人的说法,才决然判断说,杨湜的说法不对,应以胡仔的说法为对。杨慎只是推断,然而到他这里,争论才算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