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南北交流的小插曲

  南朝宋文帝的第九个儿子刘昶,任徐州刺史、都督,镇守彭城(今江苏徐州)。当时是他的侄子、比他小十来岁的刘子业新登位。刘子业非常暴虐,诛杀大臣,残害宗室,弄得人心惶惶。刘昶本与刘子业之父、宋孝武帝刘骏不睦,故民间有谣言,说他会作乱造反。刘子业乃以此为借口,下诏讨伐,亲自率军渡江北上。刘昶被逼,只得真的聚兵起事,可是属下诸郡都不从命,他只好抛下母亲、妻子,仅带着数十名骑士和一名爱妾,逃奔北魏。半道作诗云:
  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短短四句,而慷慨苍凉,自足动人。吟罢,紧握爱妾的手,南望痛哭,从者都为之哽咽(此时正是公元465年深秋)。
  刘昶到北国之后,颇受礼重,赐爵封王,还先后娶三位公主为妻。十余年后,刘宋为萧齐所代,北魏兴兵南征,刘昶也奉诏随军。经过徐州,感念往事,在其母旧居堂上恸哭跪拜,又一一巡视故居,处处落泪,左右莫不酸鼻。后来将临阵之时,又向诸将士跪拜,自陈其家国灭亡之痛和感激北魏之意,说得涕泗横流,既恳切又激昂,三军都为之感叹。看来他真是个情感丰富的人,因此“白云”一绝才那么动人。公元494年,北魏又派他守徐州(当时已属于北魏)。这时距他自徐州北奔,已经三十年了。昔日的屋宇园林还在,他便加以修治,仍居其中。这也是念念不能忘旧的表现。最后即逝世于彭城。
  就在刘昶奔北魏后约三十年,又发生一起南人北逃事件,那是南齐的王肃。
  王肃之父王奂,当齐武帝萧赜永明年间,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襄阳与徐州一样,也是边境重镇。因为隐瞒军情、擅杀长史等事,齐武帝派军队收捕他,襄阳城内的军人乃将他杀死。随在襄阳和留在建康的六个儿子也都被处死。王肃当时在建康任秘书丞,却独能脱身逃走,奔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受到了魏孝文帝的接见,并且谈得十分投机。孝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当时正规划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革旧制,变更风俗,接受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王肃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文帝很尊重他,称他王生;在洛阳城南为他安排第宅,命名其里为延贤里。直至临终前,还遗诏以他为尚书令。
  王肃在南方时,娶著名文人谢庄的女儿为妻。奔亡时妻儿都未及跟随。入魏后,又奉诏娶了孝文帝的妹子陈留长公主为妻。说来也巧,这位公主就是三十年前自南来奔的刘昶的儿媳妇。其夫刘承绪早死,如今乃再嫁王肃。这里要介绍的,便是王肃这两位妻子的诗。
  原来谢氏在丈夫仓皇北逃后,出家做了尼姑。后来又带着子女入北,前来投奔王肃。见王肃已经再娶,便作诗一首给他:
  本为箔上蚕,今作络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
  诗中用了江南民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手法,以“丝”谐“思”。逐胜,指王肃在魏得志。她的意思是:如今您得志了,还记得当初你我两情缠绵之时吗?她的伤心、失望、无可告诉的痛苦,都凝聚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了。陈留长公主却并不感动,她代王肃答诗一首:
  针是贯线物,目中常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
  公主虽是北人,且是拓跋族人,此诗却有吴歌风格。它也用了谐音双关手法:“纴丝”,字面上是说针眼中可穿丝线,实际意思是“任思”——任凭你思念去!“衲故”字面上是说缝衲旧物,实际意思是“纳故”——容纳旧人。公主的意思是:你管你思念好了,任你怎么思念,王肃岂能再容纳你这旧人!好一副公主的派头!谢氏只得忍气吞声了。王肃即使不能容纳前妻,怎么连答诗都得后妻代庖呢?大约总是惧内之故吧。不过他自己也觉惭愧,便在所居延贤里内造正觉寺安置谢氏,自此遂不复与谢氏相见了。后来他任扬州刺史(北魏扬州治今安徽寿县),卒于任上。临终前,谢氏才携带女儿和儿子王绍去扬州看他。陈留长公主虽对谢氏不肯宽容,但北魏对她们母子大概还是不错的。其女儿被魏宣武帝纳为夫人,儿子王绍做到中书侍郎,王绍之女又被魏孝明帝纳为妃嫔。顺便说一下:公主答诗用的韵脚“丝”、“时”,与谢氏原诗一样,因此它可算是最早的一首次韵(步韵)之作了。
  王肃初入魏时,吃不惯羊肉、酪浆(牛、羊、马等的乳汁),常常煮鲫鱼羹吃,煎茶喝。洛阳人见他饮茶一饮一斗,管他叫“漏卮”,意思说他是个灌不满的杯子。几年之后,孝文帝与他宴饮,见他吃了好多羊肉,喝了不少酪浆,颇觉奇怪,便问道:“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他答道:“羊为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长,都可称珍品。滋味却颇有优劣。羊好比是齐鲁大邦,鱼好比是邾莒小国。只有茗饮不行,只好给酪浆作奴。”孝文帝听罢大笑,举起酒杯,说出几句诗来:
  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钟。
  这是一首谜语诗,猜一个字。当下御史中丞李彪也以诗答:
  沽酒老妪瓮注瓨,屠儿割肉与秤同。
瓨,长颈陶器。意谓沽酒老妪能将大口陶器中的酒注入细颈陶器中,屠夫割肉不用秤便斤两准确。然后尚书右丞甄琛也答道:
  吴人浮水自云工,技儿(杂技演员)掷绳在虚空。
原来谜底是个“习”字。王肃在北方生活习惯了,因此也能嚼羊肉喝酪浆了。李彪、甄琛都猜对了,而且很敏捷地以诗作答。李彪先答,金钟当然归他得了。
  南北朝既是南北对峙的分裂时期,也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时期。南北双方也有所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可能是通过某些特殊的途径,如通过人员的奔亡而实现的。上面举出的一些事实,是可以当作南北交流中的几则诗话来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