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五部:蜚声纽约州





轮椅州长

  1929年元旦,46岁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入主设在奥尔巴尼的纽约州州长官邸。那个刚刚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竞选工作班子也随即取代了史密斯特意留下来的人:弗林出任州政府秘书,法利接管了州的党务工作,罗森曼为州长秘书,豪则负责经管罗斯福在纽约市的利益,这是一个对罗斯福忠诚负责而又精明强干的核心小组。罗斯福也显得健康乐观,他的左腿在不久前开始长出新肉。帝国州长的担子并非想象的那样沉重,一年之中他仍有不少假期和闲暇在温泉、海德公园、纽约的居所和外地旅游区等地度过。安娜已经结婚并给他生了个可爱的外孙。埃莉诺从事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福利工作也进展顺利,并且似乎劲头越来越大。
  罗斯福并不甘于在前任州长的荫庇下坐享其成,因为史密斯留下了一个工作效率很高的行政体制。他还要给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一个旨在推动进一步的改革并具有明确目标的专家型政府。他让州长秘书罗森曼担任司法改革顾问,他以前曾在立法法案委员会供职3年。小享利·摩根索担任农业咨询委员会主席,他对纽约州的农业问题素有研究并进行过成功的实践。苗条秀丽的弗朗西丝·帕金斯出任工业局长,因为她曾先后10年担任过州工业委员会委员和主席。研究公用事业管理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利兰·奥尔兹、哈佛大学的法学专家菲力克斯·弗兰克福特等都成了他在水电和公用事业方面的顾问。后来,莫利教授从他的哥伦比亚大学同事中遴选出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加入了这个圈子,雷克斯福特·G·特格韦尔是农业问题的权威,林赛·罗杰斯在关税方面很有造诣,小阿道夫·A·伯利在信贷和公司领域的见解有独到之处。来自衣阿华州、长期在纽约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哈里·霍普金斯也在大危机年代逐步地走进了罗斯福的视野,弗兰克·沃尔克、威廉·H·伍丁、老亨利·摩根索等也成了他的财政问题顾问。这些有识之士从各自擅长的领域献计献策,后来构成了罗斯福竞选连任州长、入主白宫、推行新政时的智囊团的主体。
  罗斯福竭力想为他任内的州政府树立一个不再被党派斗争的裹挟并直接面对人民的公正形象,他尤岂不愿意看到那些一味贪婪地从事"私人政治"的坦慕尼协会成员将污泥秽水溅到自己身上,而自己又不能与之公开斗争的尴尬局面,因为这将导致民主派的更加分裂。为此,他在上任伊始就尝试了俨然超党派的行动准则和将重大争端性议题直接诉诸于人民的努力。他在"行政预算案"修正问题上同议会中占多数的共和党人展开了首轮交锋,最后靠诉诸纽约最高法院上诉法庭而取得了胜利。在围绕圣劳伦斯河动力开发和经营方式问题上,双方经过了旷日持久的争吵后陷入僵局,罗斯福便扬言将马上就此问题向全州人民发表广播讲话,从而迫使共和党对手基本接受了自己的提案。他还在农业政策、劳工立法、公用事业、监狱体系的改组、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议案,他发现对付那些固执保守且故意从中作梗的州议员的最有效压力方式,就是通过无线电广播同全州人民进行一系列不拘形式的谈话(民主党已向全州所有电台都购买了每月1个小时的广播时间)。从1929年4月3日期,罗斯福常对着麦克风发表语调直率而亲切的谈话,他老练地声称谈话内容都是超党派的。而每次谈话的实际效果则是,那些反对派议员要么被迫举手通过,要么被公众谴责为出于自私的目的有意从中阻挠。这一斗争武器成为后来白宫岁月里"炉边谈话"的预演和前奏。尽管罗斯福追求进步改革的效果并没有预其中的那般理想,因为几乎他提出的一切重大计划都因涉及面太广而在软弱的抵制中被打了折扣,但罗斯福以平坦诚、直率而新颖的姿态和广泛的舆论影响打动了广大选民的心,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在他和小亨利·摩根索的建议下,民主党组织出资于1929年初在奥尔巴尼设立了一个新闻处,向北部地区和共和党控制的农村报纸无偿提供带有民主党倾向的材料以及州长工作要览,他还卓有成效地绕过亲史密斯的州委员会来加强民主党在州北部地区的基层组织,他更加广泛地在州内巡回视察,发表政见——所有这些努力都为竞选连任州长打下了基础。
  共和党对手面对着声名日隆的罗斯福,决定狠狠打击他的最薄弱环节——他与坦慕尼协会的关系。共和党揭发了一篇与罗斯福有涉的州司法机关的肮脏交易——罗斯福按例行手续任命了一个坦慕尼分子担任普通法院法官,而这位法官在此前花了3万美元从坦慕尼协会买到了这个职位。他们声称罗斯福是坦慕尼协会种种龌龊勾当的同情者和纵容者。对此,罗斯福只得依靠妥协的策略摆脱困境,他认为"不能在对手安排的阵地上投入战斗",而要迂回到另一些问题上争取主动。一方面,他以超越党派利害关系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将此案移交给州检察长(共和党人),并指定一名共和党最高法官召集特别大陪审团进行审理,他甚至还要求最高法院上诉法庭对地方法庭进行一次普遍的调查。另一方面,他以耐心的解释让坦慕尼协会认识到,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情势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在对待劣迹斑斑的民主党人、纽约市长吉米·沃克的贪污案时,他采取了类似的策略。1930年的选举在即,罗斯福离不开坦慕尼协会的支持。与此同时,罗斯福还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有声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来宣传自己的业绩。1930年夏,一部名为《罗斯福在干什么》的有声影片上映。多家保险公司的代表在医生们检查罗斯福的健康状况时到场,检查表明48岁的罗斯福就像30多岁的人一样健康,保险公司对他投保56万美元,而通常一个人的健康保险最多不超过50万美元。共和党为了击垮罗斯福,特意从首都请来了国务卿亨利·L·史汀生、助理财政部长奥格顿·L·米尔斯,陆军部长帕特里克·J·赫尔利等纽约州人回来助拳,他们异口同声地谴责罗斯福实际上纵容了坦慕尼协会的贪污舞弊。但一切终究无济于事,罗斯福以超出对手72.5万票的绝对优势再次当选纽约州州长。

脱颖于大萧条年代

  罗斯福州长是在国内太平无事、欣欣向荣的背景下走马上任的。柯立芝曾说美国是一个搞实业的国家,所以需要一个为实业界服务的政府。他的名言是:“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工厂干活就是在那里做礼拜。"满怀信心的胡佛则以"更大的繁荣"为口号取得了白宫入场券,他在竞选时宣称:“我将继续推行过去8年来的各种政策,那么,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将目睹贫困被放逐于这个国家之外的那一天。"其深合民意的"每家锅里一只鸡,车库里有两辆车”的诺言在全国不胫而走。他在就职演说中又说:“我们的成就结出的果实牢牢可靠,没有任何国家能够超过。"各大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行情以胡佛上任为信号掀起了历史上截至当时为止的第二个最高潮,在他就任总统的前半年内,普通股票平均价由年前的117猛涨到225,各大财团控制的巨型企业的股票更是上扬到令人头晕目眩的地步,证券经纪人在红利的鼓舞下纷纷增加其银行借贷,美国公众也显得确实能够无限制地大量吸收各种股票证券,股票证券的制作与分配成为当时重要的热门行业。工厂就业率、建筑合同数、银行贷款额、货车载运量等几乎一切企业指数都在持续高涨之中,商业及其准则主宰了一切,举国上下的各个阶层和各类机构几乎都淹没在如罗斯福所言的"虚假繁荣"的巨大泡沫中。在一本被人们争相翻阅的畅销书中出现了这样的妙语:如果耶稣在世,他也会到广告公司当会计。因此,罗斯福在任内初岂不可能搞大刀阔斧的改革,史密斯的卓著政绩也给他留下了一个一时难以超越的高起点。他大抵上只能提出一些进步的改革议案,但起大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他倒是在同州议会中居于多数党地位的共和党人的斗争中,充分显示出了过人的才智和老练的手腕。总之,这种状况大约在一年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观——突如其来的局势为它提供了全部契机、可能性和一切场所。
  1929年10月24日的"黑色星期四",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评价格垂直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641万股的最高纪录而收盘。……根据《纽约时报》的统计,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跌了40档。与此同时,在另一些市场——外国股票交易所、美国较小交易所、谷物市场,价格惨跌也接近恐慌程度。到11月中旬,股评价格又一次惨跌,"柯立芝——胡佛繁荣……处于垂死状态。在这种惊慌的冲击下,许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证券市场乐观情绪掩盖的病害,开始围攻整个经济躯体,好像当某一关键性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时,病毒细菌渗入整个人体一样。”
  事实确实如此,这次暴跌只不过是经济全面而持续衰退的一个开端。在此后3年多的时间里,金融业、商业、工业的指数依次成比例地剧烈下降,作为20年代经济繁荣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情况更是惊人,许多知名企业在逐渐消失。农民的总收入下降了57%,对外贸易总额下降70%,失业人数最多时高达1500万人。所有这些逐步构成了一次标志着美国经济生活分水岭的大萧条。
  关于这次严重而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的基本原因,就连许多美国著名大学指定的标准经济史教材也承认,它是资本主义世界间歇性地或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其理论上的说法是:“在总的经济活动中,扩展与收缩循环交替,每一方向的替换运动都是自动加强,而且实际上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不断变化的因素表明美国经济生活缺乏稳定性。整个20年代的美国"工商业处于一种社会方面良好的、自由放任主义的环境之中,正是工商业制度本身造就了后来的萧条,而不是敌对的和外部的社会力量。"20年代的"新时期繁荣"没有确实的基础,正如威廉·z·福斯特所说,它是"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废墟上的用旧纸牌搭起的房子"。具体而言,"新时期繁荣"中隐含着许多足以危害经济结构的因素:整个国民收入中成为利润即潜在资本的部分日益增多,而作为工资与薪水的那一部分消费支出在相应的减少,实际工资赶不上国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结果出现一种偏离劳动收入而偏向财产收入的现象,财富用于进一步扩充工业单元和疯狂购买股票市场利润,造成商平生产过剩,即使预支购买力的分期付款法也难以维持总消费量的增长,这样就出现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日益扩张的工业因内部比例失调出现了难以补偿的负担,钢铁、汽车、房地产等突飞猛进,而采矿、棉纺、造船、铁路运输及设备、制革等严重滞后;农业方面因战时过度扩张和欧洲市场骤减,更因美国饮食结构的改变、人口增长缓慢,以及海外竞争趋于激烈,导致美国农产评价格和农业收入急剧下降;就业人口的上升几近停滞,还跟不上人口的自然增长,“技术性失业"呈上升趋势;因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速度过快,而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各国关税壁垒又引起投资出路狭窄,于是大量资本进入投机市场。工业、公用事业、铁路和银行都加紧印刷新的债券去适应日益膨胀的需求,成千上万的人们对自己的正当业务失去兴趣,转而集中精力去进行股票投机。整个信贷业务和投资交易充斥着公开的腐化与堕落;由于美国停止对外国贷款,国际汇兑中的美元贴水,贸易顺差使世界黄金日益流向美国,以及高关税政策招致他国的报复性对策等因素,导致欧洲的财政动荡和金本位制的难以复原,这不仅引发了现存国际汇兑与贸易制度的崩溃,也使欧洲长期无力从美国买进多于它们卖给美国的商品,结果便是美国向欧洲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同时锐减。从过程上看,证券市场崩溃引发了信用结构的破裂,社会分配体系随之解体,农产评价格暴跌的同时,工业品却因垄断习俗和工资协议而稳如泰山,美国银行制度的弱点和欧洲金融恐慌更导致了复杂而持久的信贷危机,正常的国际贸易活动宣告休克,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已不复存在。
  严重的大萧条引起了美国人民广泛而深刻的消沉、不满、失望、怀疑和忿怒,这种情势加速了一个从来就不曾静止的社会的变化,而且促使人民去接受新的观点和平盼已久的变革。1930年的国会选举结果就清晰地反映了这种情势,民主党取代了众议院里的共和党多数,而且将共和党在参议院的多数席位减少到了最低限度。1928年南部和边境各州曾倒向胡佛的民主党人现在又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原来对民主党有些怀疑的农场主现在因农产评价格暴跌而接近破产,他们也不愿再投共和党的票。城市劳工接近民主党的趋势也明显增强。原来暮气沉沉、支离破碎的民主党组织也开始重新活跃起来,这些变化无疑对任何一个潜在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而言都是吉兆。民主党人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几乎整个20年代曾以繁荣和更大的繁荣为理由在人民面前邀功的共和党,原来并不能垄断繁荣。罗斯福敏锐地认识到,目前正是自己有所作为并一展抱负的绝佳时机。其实,1930年罗斯福竞选连任州长的获胜本身就是他有效地利用这种形势的结果。
  胡佛总统及其内阁成员经常单独地或集体地发表乐观自信的安抚民心的声明。与此同时,一个强烈而鲜明对照的便是罗斯福州长已经开始在帝国州这个重灾区采取了越来越激烈的全国为之瞩目的举措:他较早地改变了自己1929年冬的看法,他承认"局势严重,需要我们冷静而认真地对待这种局势,要像研究致命细菌的学者那样,首先弄清它们的性质、因果关系,最后找出战胜它们和防止它们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办法。"言出必行,1930年3月他提议建立了一个紧急救济失业委员会,其宗旨在于提出关于稳定失业情况的长期的可行性建议;他号召州政府要千方百计地帮助提高就业率,并提交州议会通过一项限制法院干预劳资冲突的法令,他还率先赞成把强制性失业保险作为一种实际上的救济方式;他切实地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及时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并且扩大了公共事业(如大规模的造林计划);1931年8月,他敦促州议会批准成立了临时紧急救济署(简称T·E·R·A),具有"洞察一切的判断力"的哈里·霍普金斯担任了该机构的主任,"该机构已经掌握着一笔大约3000万美元的经费,如果发行公债在选举日通过,它还可以拥有3000万美元。现在州里大约有100多万人的生活靠它照顾。"工作迅速、尽量不给罗斯福添加麻烦的霍普金斯所推行的失业救济计划规模之大,措施之激进,在美国各州中是空前的。尽管纽约州10%以上的居民平均每家每月仅可得到23美元救济款,可是这些钱已使他们得以免于饿死,而其他州每户每月只能从慈善机构领到几美元。这样按危机时期的标准看,纽约州的穷人在全国穷人中算是富户了。该机构的名称及其所作所为经常在全国主要报刊上出现,因而在美国人民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倾斜。此外,该机构的创设,实际开创了一个后来罗斯福自己在"新政"时期,以及在为应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要而组织举国力量时期所一再遵循的先例,即迅速成立一个新机构来应付和处理紧迫的问题。
  尽管这些举措及其包含的见解与胡佛后期勉强推行的政府干预政策有类似之处,但一个是积极主动,一个是消极被动;一个是大张旗鼓地宣扬,一个是小心谨慎地辩解——结果他们两人在公众心目中造成了远比实际情况要夸张得多的不同形象。更重要的是,那些与罗斯福担任同等职务的其他州长们,要么一筹莫展、固步自封,要么走在了纽约州的后面。而同时令人惊异的是,曾经追求进步改革的史密斯、考克斯、戴维斯等重要民主党人(均被提名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大萧条中都不同程度地向右转了,这样,一个具有灵活性、创造力和平力的罗斯福州长就在全国俨然显现为那种舍我其谁的领头羊风范,纽约州也一跃成为全美国有效对付大萧条的典范。换言之,在举国上下都被沮丧和绝望紧紧攫住并束手无策的时候,任何能够带来些微希望和亮点的尝试都会获得传播学意义上的聚焦、定格和自我放大机制。

应运而起

  罗斯福州长对付大萧条的举措及其轰动效应无不表明,站在竞选1932年总统的起跑线上的罗斯福处于极其有利的一条跑道上,其成绩和声誉使得那些也想争当总统候选人的民主党人相形见绌。一开始,精明而老练的罗斯福故意压低竞选总统的调门,以免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有利地位而成为对手们的众矢之的。于是在他再度出任州长伊始,一个似乎是自发组织起来的要求他竞选总统的运动就在纽约州乃至全国兴起了,尽管其中有许多真诚地为美国命运仗义直言的罗斯福的崇拜者和敬慕者,但幕后操纵这场志愿竞选运动的关键人物乃是接受罗斯福授意的路易斯·豪、法利以及"纽扣俱乐部"的原班人马。"罗斯福之友"作为一个新的俱乐部组织在纽约市应运而生,并且很快在全国旗他州发展到了50多个。1931年夏,法利精心地进行了一次横穿全国的旅行,以测试罗斯福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各种可能性,以及发现为达到这一目标尚需作些什么。法利考察的结果鼓舞了罗斯福,于是一切筹备活动紧锣密鼓地全面铺开,并且极具针对性。罗斯福这时也开始逐步走向前台,他频繁地招待来访的全国知名的政治家,不失时机地向全国宣传他对于大萧条的看法,及他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方略:什么是国家?国家就是一个有组织的人类社会的合法代表,它是这些人为了互相保护和过上幸福生活而创建的。……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国家对公民的责任就是仆人对主人应负的责任。……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
  1932年1月23日,罗斯福正式宣布他已作了竞争民主党总统提名的候选人。不久,就有起码6名其他候选人宣布加入这一角逐。首当其冲的便是业已同罗斯福分道扬镳的“快乐勇士"史密斯,其次是来自得克萨斯州的新教徒、众议院议长约翰·N·加纳。相形之下,声誉鹊起的罗斯福州长经过一年巧妙的筹备,已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即其支持者成份过于复杂和分散,这将可能导致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难以形成一种凝聚力以及僵持局面下必不可少的耐力。并且,他的宿敌和竞争对手们立即开始针对他的一些薄弱环节展开了轮番进攻。
  罗斯福的老对手、强有力的报界巨擘、孤立主义分子、民主党人威廉·R·赫斯特一马当先。他甚至在1931年底就开始对罗斯福实施了打击。他的报纸反复证明大萧条乃是美国的债务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没有能够偿还巨额债务所致,而罗斯福这样一位曾经力主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的人显然不适于做总统候选人。他控制的报系拥有千百万美国读者,罗斯福若是对此置之不理或拖延行事,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1932年1月底,罗斯福委托中间人暗中去说服赫斯特,岂料此举竟弄巧成拙,老辣的赫斯特不吃这一套,反而立即将罗斯福试图做的幕后交易公之于众:“假如罗斯福先生愿意声明他不是国际主义者,他应当把这一点公开告诉大家,而不是对我个人讲,……如果他担心对选举不利,当然也就没有勇气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可同时又想私下做好人——对谁都是好人,更确切地说是对一些人是好人、而对另一些人是犹大的话——那么,当然,他既得不到公众的信任,也得不到个人的信任。”
  私下妥协的努力受挫,路易斯·豪也承认这是致命的打击,必须尽快对公众有所交待。经过一番准备,罗斯福于2月2日在纽约向"保护农业社"发表了答复赫斯特的演说,他首先全面地回顾了国际联盟的发展演变史,“今天的国际联盟已不是伍德罗·威尔逊所设想的国联了。这些年来,国联的主要作用已经不把世界和平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而只是一个讨论欧洲各国政治困难的会议场所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不应参加这种讨论。这些年来,国际联盟并没有沿着它的创始人所期待的途径向前发展,而且它的主要成员国也没有作出安排,把用于武装力量的巨额资金转向合法贸易、平衡预算和偿付债务方面。美国加入国际联盟并不能按照美国人的基本信念去达到防止战争和解决国际困难的最高目的,因为这些事实,所以我不赞成美国参加。"同样地,他也改变了对战争债款问题的态度,他非但不提醒他的同胞关于美国经济上的民族主义是怎样削弱了欧洲的偿还能力的,相反,他抨击欧洲国家巨大的军费开支,并以此证明欧洲人欠美国的债务是有偿付能力的。他还抨击了1931年斯穆特——霍利的过高的关税对国际贸易及美国人民的害处,并主张美国不要强迫那些没有现金的国家支付现金,从而实现商品互惠贸易的顺利进行。他在演讲结束时宣称:“美国的崇高理想要求我们严格遵循华盛顿的原则,在国际舞台上保持我们的理由,同时愿意向贫困的人类提供指导。"①
  -------------------
  ①《纽约时报》1932年2月2日,第四版。
  ----
  在这里,罗斯福不得不表示他已经背弃了他早期的国际主义。此举激怒了许多威尔逊主义者,但他却达到了让赫斯特感到满意的目的,后者在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关键时刻,没有阻止加利福利亚和得克萨斯代表团转向罗斯福阵营。弗兰克·弗雷德尔写道,"罗斯福悲切忏悔地出现,并拜倒在赫斯特的面前。屈辱是走向最后胜利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在总统运动结束时,罗斯福就开始偏离他这次讲话的主旨了。
  罗斯福不愿使他在竞选运动开始时,就处于比对手领先遭受风险的地位。他作了系统的努力,回避对外政策等有争议的问题,以免引起主要的集团之间的对抗。当农民和制造商反对罗斯福这次讲话中提出的互惠贸易计划和降低关税时,罗斯福立即放弃了他2月2日的立场,开始变得要毫无保留地支持减少农产品的税收和停止对美国工业的保护,但同时他又拒绝完全放弃他的互惠贸易的想法。令莫利目瞪口呆的是,他甚至准备把这两个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主张"揉在一起",放进他的竞选演说词中。雷蒙德·莫利在1932年4月12日的家信中写道,"我认为他在经济问题方面读书不多,他所采取的方法令人吃惊的一面是他的非凡的接受能力。就我所知,对于我或其他人告诉他的东西,他从不花功夫去核实。"已故美国著名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认为,罗斯福这种使莫利感到吃惊的"非凡的接受能力"正是罗斯福政治天才秘密之所在——在大萧条的岁月里,他变成了一个对民众疾苦和国家寻求的各种补救办法都反映很灵敏的人,他是如此热衷于不间断的实验,以致于他试图把这一切都纳入一个在政治上可能会是首尾一贯的方案,而从经济角度上看来却并不协调甚至大相径庭。譬如,将罗斯福在竞选中的所有许诺,如恢复购买力、解决失业问题、发放弃困救济、援助农民、提高农产评价格、平衡预算、降低关税及继续实行关税保护、扩大出口市场等,加在一起,对于那些希冀有一个首尾一致的自由主义纲领的人们来说就形成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实现前景。坚韧不拔地相信个人自由的胡佛总统则顺势指责罗斯福"是个方格花纹的变色龙"。
  实际上,对这一现象似乎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权威的弗兰克·弗雷德尔在1923年版《富兰克林·D·罗斯福:发动新政》一书中的说法:首先,他还没有制订出明朗具体的计划。另外,他不想失去广泛的支持。罗斯福曾对罗森曼说过这样的话,"必须先有选票,然后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业。”确实,压倒一切的考虑是首先赢得竞选胜利,否则任何宏伟精致的纲领都是纸上谈兵。
  几乎就在罗斯福使出浑身解数应付赫斯特的同时,另一位报界"无冕之王"、自由主义者沃尔特·李普曼展开了对他的新一轮攻击。他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罗斯福的行为已经充分证明他善于回避明确的声明,因为他"属于只要不是岂不得已就不要明确说出自己观点的战后新一代政治家。"李普曼承认连自己也不清楚罗斯福的倾向是左还是右。"他是一位非常容易冲动的政治家,没有牢牢掌握国家事务的能力,也没有坚定的信念。……他既不是人民的代言人,也不是富人的敌人。他只是一个尽管不具备条件却很想当总统的愉快的人。"这位倾向于支持史密斯的著名评论家可谓点到了罗斯福的痛处。其他一些自由派人士的攻击更为凶猛,《新共和》周刊声称罗斯福"绝非有高超见解和过人毅力。"(民族》周刊则进一步断言,"值此关键时刻让罗斯福这种软弱无力、随时准备妥协的人继胡佛之后当总统,后果势必十分严重。”
  “艾尔"·史密斯这时也赤膊上阵了。由于罗斯福祈求在民主党内寻求全国性的支持,而各地党组织代表着差异很大甚至互相冲突的地区利益,这样,那些采取迎合地方利益之立场的候选人就在一定的场合占据了上风。罗斯福小心翼翼地绕过诸如外交政策、禁酒、坦慕尼协会等雷区,要么就避免就这些问题发表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演说,这其实是历来的政客在寻求更广泛支持时惯用的手法之一。因为罗斯福的支持者中有城市政党头子、百万富翁、西部激进派、南部民主党的保守分子、善于看风使舵的中西部人、三K党人、老威尔逊派、老布赖恩主义者、大学教授、哈佛校友、主张高关税者、主张低关税者等带着不同背景、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力量。为此,一位耿直的哈佛大学校友写信气愤地质问他,
  “你难道希望为自己博得一个'四怕候选人'——胆小怕事、怕表态、怕自己不虔诚、惟独不怕陈词滥调——这样一个讨厌的头衔吗?”
  善于审时度势、具有良好大局观的罗森曼认为,在目前遭到左右夹攻的不利局面下,正式地拿出一个深思熟虑的全国性政纲已刻不容缓。为此,他建议罗斯福向大学教授们求助。巴尔兹·奥康纳("罗斯福——奥康纳事务所"的合伙人)负责教授小组的组织工作,法学教授莫利、农业问题权威特格韦尔、公司法和信贷专家阿·伯利,加上罗森曼构成了著名的"五人智囊团",他们经过3月份整整一个月的探讨、争论、修正、定稿,形成了一系列方案,其代表作便是一个厚积薄发的政纲,这就是罗斯福在1932年4月7日"幸福牌香烟"广告节目时间向全国发表的10分钟演说:据说,拿破仑的滑铁卢惨败是因为他忘记了步兵而把一切都寄托在比较显眼但较次要的骑兵上。现在的华盛顿当局不完全像他又有些像他。当局也许是忘记了、也许是不愿意想起我国经济'大军'中的'步兵'。目前的艰难时世要求把计划建立在经济大国里被遗忘的、没有组织起来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那些单位之上,要求自下而上地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制订计划,要求这些计划重新寄托在对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的信念之上。……任何民族如果有一半人破产便不可能存在,如果半数买主失去了购买力,内阁、百老汇、工厂、矿山都要关门大吉……已经是时候了,必须勇敢地承认,我们处于至少和战时相差无异的非常状态。我们要动员起来度过难关。”
  罗斯福热情,自信的声音激起了中西部、南部等地的广大选民的深深共鸣,"被遗忘的人"一词因其逼真地刻画了大萧条中人民的境遇而被收入美国政治辞典。而在4月13日的杰斐逊纪念日上,史密斯以嘶哑的调门宣布:“有些竞选总统的演说老手总是扬言我们国家出了这样那样的毛病,这样的话美国人民已经听够听厌了。现在若是谁还胆敢坚持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发出妖言惑众的论调,煽动他们挑起阶级斗争、贫富斗争以致于大家都自取灭亡,那么我就要脱掉外套和背心跟他拚到底!"①
  -------------------
  ①1932年4月14日《纽约时报》。
  ----
  罗斯福在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加紧了最后的冲刺。他充分地施展了自己日益纯熟的演说技巧。他以赞美农村生活的种种优点,刻意显示自己同样具备那种以农村为背景的美国乡绅的贵族气派的方式来迎合农场主;他把增加工人补助、减少劳工限制、扩大失业救济等内容充实到施政纲领中——以赢得城市选民的好感;他施展计谋降服了试图强其他采取鲜明的反禁酒主义立场的民主党主席约翰·J·拉斯科布——以争取南方人的选票;他在奥尔巴尼当面训斥声名狼籍的纽约市市长吉米·沃克——以此表白自己并非同坦慕尼不法分子是一路货色;他比对手们更加强有力地议论大萧条及其给国家带来的经济磨难。他终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们国家需要的——如果我没有把它的特征看错的话——而且也是它所需要的,是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
  1932年6月27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在芝加哥体育场开幕。两个星期前共和党在这里提名胡佛连任总统。路易斯·豪在芝加哥国会饭店第1502号套间为罗斯福争取选票。他精心挑选了《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作为罗斯福的大会竞选主题歌。约翰·麦克法官平淡无奇地发表了提名罗斯福为总统候选人的演说。7月1日凌晨5点的第一轮选举的结果是,罗斯福获666票,尽管第二名史密斯仅有201票,而加纳·贝克更少,但他距那个2/3的770票仍差100多票。僵局经过3轮投票后仍未打破,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一匹作为折衷和妥协产物的黑马。此时,机敏练达的吉姆·法利在芝加哥的榦旋活动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他同加纳达成了协议:如果加纳放弃竞选并支持罗斯福,就让他当副总统。法利为此还取得了赫斯特的谅解和支持。于是在7月1日晚的第4轮投平时,原来支持加纳的得克萨斯州倒向了罗斯福,这一情势迫使罗斯福的旧友、老进步主义者麦卡杜将手中控制的44张加利福尼亚选票投向了罗斯福,只有史密斯派顽固地坚守阵地,但大局已定,罗斯福终以945票当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罗斯福决定打破由来已久的美国政治惯例,去向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接受提名演说。7月2日凌晨7时,从奥尔巴尼乘坐一架三引擎飞机飞往芝加哥。此举有助于消除那种认为他体质虚弱、不堪从事费力伤神的竞选活动的看法。罗森曼、埃莉诺和两个儿子,利汉德等一同前往。飞机因风暴袭击在中途两次着陆并加油,他则在机舱里紧张地整理着罗森曼为他起草的演讲稿,9个小时后方抵达芝加哥。他在向与会代表,也向全国大约1千万收音机旁听众的演说中首先指出:“按照惯例,候选人要在几个星期内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直至许多星期后把事态正式通知他时为止。我通过打破这种荒谬的成规……已经着手进行我面临的任务。……让这件事成为一个象征:我这样做是打破常规。从现在起,请把打破愚蠢的常规作为我们党的任务。"接着他缅怀了民主党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进步政党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回顾了20年代景气和萧条的历史,数落了执政的共和党在应付危机方面的无能,简述了他为渡过危机而准备的复兴计划。最后他满腔激情地讲道:
  “人类从每一次危机、每一次劫难、每一次灾祸中获得新生时,他们会变得知识更加广泛,道德更加高尚,目标更加纯洁。而今天是一个思想痪散、道德堕落的时代,一个自私自利的时代。……我们不要只是责备政府,也要责备我们自己。近年来在政府的政治哲学中被遗忘的全国的男人和女人们,期待着我们能够有领导地更加合理地分配国家财富。在乡村和城市,我们的千百万同胞都从心底希望他们往昔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准则不要从此一去不复返,他们的这一希望不会也不应该落空。
  我向你们保证,我誓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让我们在此聚会的人都成为未来那种富有成效和勇气的新秩序的倡导者。这不仅是一次政治竞选活动,也是一次战斗的号召。请大家帮助我,不仅是为了赢得选票,而且要帮助我在这次把美国交还给他自己的人民的十字军远征中获胜。"①
  -------------------
  ①萨缪尔·Ⅰ·罗林曼编:《富兰克林·D·罗斯福公文与演说集》(卷B本),纽约1938—1950年版,第Ⅰ卷,第647—659页。罗斯福传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