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2节 海外孤军奋战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海外孤军奋战
回顾这段历程,可以综合出几个自创品牌与国际营销的心得。
首先,身处发展中国家的台湾企业在发达国家设据点、管理当地的人,企业文化的说服力原本就比较弱,也较难找到好的人才为企业效力。但如果企业海外据点的成员在十人以下,管销费用低,作业形态单纯,不牵涉广告、赊销,问题也不会太大。宏碁自创品牌初期得以顺利推展的原因便在于此。
然而,当海外据点规模随市场成长而扩大后,因距离所产生的成本也随之增加,比之当地同业,管销费用大、管理效率低,竞争必然落于下风。即使实力雄厚的日本索尼,在购并美国电影公司之后,也同样亏损累累。但是,日本企业拥有独霸世界的制造力,就算营销管理能力稍差,也能够撑过去。但是,台湾企业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以宏碁而言,不管在哪个国家,竞争对手不仅包括欧美电脑业巨人,还包括当地业者。夹在强龙与地头蛇中间,如果要以他们的手法来竞争,必得扩大库存、赊销量,如此一来就弱化了自身的竞争力。如果不这么做,而选择和其他台湾企业一样,只管生产、出货,单赚生产的微薄利润,将其他的附加价值留给海外的进口商去赚,问题虽然小得多,但这不等于荒废了多年建立市场的心血,重新走回头路吗?
因此,当1992年宏碁在美国发生亏损时,记者一再追问:“宏碁要不要从美国撤退?”我就坚决表示:“绝对不撤退,一旦撤退无异于倒退十年。”因为如此一来,不但前功尽弃,士气遭到打击,而且若要卷土重来,还得耽搁十年。
在强敌环伺下,台湾企业在国际市场拼战已是不易,出师不利也在所难免。遗憾的是,来自台湾的助力几乎为零。不但官方相关单位管制多于协助(详见第七章),而且台湾大众与媒体也多为批评,不能理性分析亏损究竟是有效的学习代价,还是择人不当的浪费。台湾企业国际化能力本来就弱,加上各方的反对声浪,要想赢得市场,真可谓备尝艰辛。
当然,这并不表示台湾自创品牌完全没有胜算的可能,而是说要更努力、更有策略地突破瓶颈。宏碁采用“结合地缘”的国际化策略,就是另辟蹊径。这样一来,不但有当地伙伴一同分摊风险,而且他们熟悉门路,比较能掌握节省成本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化之后,才能招徕好人才为宏碁效力。
欲速则不达
自创品牌是一条艰难的路,路程远、回收慢,但却是打通营销瓶颈的重要关键。在担任台湾自创品牌协会理事长期间,我常常以这段话和会员朋友共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已经没有犹豫的时间了,只有及早下定决心,一步一步塌实地往前走。”
这些话听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却是宏碁一路走来最深刻的体会,它包含几个关键词:“及早”、“决心”、“一步一步”以及“塌实”。在此,我将这四者分成两方面来谈。
首先,自创品牌是长期工作,不是非赚即赔的买卖,所以不能孤注一掷。它就像长程赛跑,最终目标是要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追求瞬间速度,所以必须运用策略调整速度。如果半途冲得太快,将体力耗尽,最终只能退出比赛。台湾企业自创品牌遭到挫败,有许多正是因为操之过急而后继乏力。
例如,光男公司曾在网球拍产业自创品牌而且颇有成绩,但之后又选择跨行科技业,这就如同马拉松选手分心去参加十项全能,而且扩张过于迅速,造成体力不济,结果没有完成任何一项比赛,导致前功尽弃,造成让人非常遗憾的结果。
但是,实际运作的困难是,在自创品牌之初,企业往往无法预知自创品牌需要消耗这么多力气。宏碁早年把战线拉到海外,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因此,“长期经营”是个基本概念,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凭借着经验与对自我实力的了解—究竟体力如何,距离目标还有多远,以逐步调整前进的速度。
曾有人贴切地比喻,自创品牌就像在许多座山头间跳跃前进,如果不能一跃而上就会掉落山谷,投资也等于白费;因此,企业必须准备充分,一举过关,再就地培养实力,准备下回的跳跃。
因此,我认为自创品牌有几个要件:制定阶段性目标、看得远、出发得早、小碎步前进、体力不济立刻稍事休息,而最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要放弃。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其次,企业要避免自我膨胀,更要自觉地稳扎稳打。
企业在自创品牌之后,媒体报道多,知名度较高,甚至外界的评价也会比较高,但企业主千万不能存有炫耀的心理,做出炫耀的举动,更不能错估自己的资源与实力,去从事超过自己能力的投资或其他活动。
这就像运动选手在满场观众的嘘声与掌声中比赛,除非自己的稳定度够高,或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否则必然会紧张失常,或是得意忘形。企业在自创品牌之后,就像是被置于放大镜下面,一举一动都备受注目。偶有佳作,会有一片溢美之赞;但若是出差错,也会引起外界扩大问题的严重性。
对以制造为导向的台湾企业而言,自创品牌有个特殊的决策陷阱,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从事制造,本钱一元钱的产品大约可创造5~10元的营业额,但跨入营销的初期,因为信用膨胀,一元钱可创造10~20元的营业额。表面上看来成长并非难事,但若没有相对培养起管理能力,企业迅速膨胀却虚有其表,便会开始出现质量不良、库存积压等问题,然后资金周转变慢,经营效益也开始变差。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决策者不能认清这种本质的差异,高估自己的能力,只会加速问题的恶化。例如,在股市指数达12000点时,若有家公司拥有市值100亿元的股票资产,便用以向银行抵押贷款30亿投入营销,当股市暴跌到3000点,资产骤然缩水成25亿时,30亿的负债不但不会缩水,而且还要付利息,这时,企业资金马上就周转不灵。
宏碁向来注重财务的稳健度,早在成立的第二年,我们就提拨退休金等各种准备,我太太管理家里股票资产也向来非常保守,既不以净值计价,也不以市价打折,而是用面值来计算财产。有一次宏碁增资发行新股,我们为了认股向银行借了点钱,虽然资产仍远超过负债很多,但这笔负债却老让我们心里不塌实。即使如此,都不免因环境的鼓励做出不当决策,让公司陷入困境(详见第六章)。
事实上,当公司面临困难时,只要能够及时修正,还不至于无可挽救;但如果企业是“一人公司”,决策者又不够内行,无法判断形势,此时急流勇退损失将更为惨重。尤其在变化快速的信息产业更是如此。
我在电子业打拼二十几年,在产业界可谓内行,而IBM更不能说不专业,但是当产业发生变化的时候,IBM与宏碁却都没意料到。也就是说,我早就知道有风险,也紧盯着风险处处提防,但账面出现的却是一个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数字,对诸多分心跨行其他产业的人而言,则更是身处风险而不自知。当时,许多同业已经危险到头都快被剁断了,却还在为高速成长与略有所获的品牌知名度而洋洋得意。
当宏碁陷入低潮时,媒体还一再抨击宏碁自创品牌的策略错误,如果我当时钻牛角尖去和媒体辩论,等于是浪费精力去做没有生产力的事,不但延误改善的工作,还可能越描越黑。
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企业主是很难不去为自己所遭到的误解辩护的,甚至,企业为了避免品牌遭到损害而影响业务,还会干脆把问题掩盖起来。如此一来,问题反而更严重,本来企业遭遇困难还可以自己寻求解决,而遮掩起来后一旦问题被放在大众的目光焦点下,还得承担外界的压力,会更难解决。因此,自创品牌的企业在面临困境时,根本解决之道,是更坦然地去面对批评,更有毅力地改善问题,如此才能尽快重新巩固品牌的信誉。
在经历一连串考验后,我们终能度过这段阵痛期,如今,宏碁在国际间的表现也证明自创品牌绝非台湾企业实现不了的理想。
然而,品牌形象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对宏碁来说,今日的成
功,是企业进入另一个风险的开端,这是企业的宿命,也是宏碁永远无法松懈的原因。
重读《再造宏碁》
■台湾企业的国际形象不佳,加上岛内市场太小,这两项因素造成台商在自创品牌、塑造形象、国际化管理时,必须比其他发达地区面对更多的挑战,这是台湾企业的宿命。过去多年来,宏碁处理最多的问题主要还是宏碁品牌在国际上营运的挑战,台湾企业看到了宏碁多年来在国际上经营自有品牌的艰苦历程,有些企业因此裹足不前。这一方面是企业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台湾的大环境造成的问题,除了企业本身要努力之外,如何让企业一起来塑造台湾的形象,是一个必须长期共同努力的议题。就宏碁而言,早期能够兼顾自有品牌和代工,但是近年来两者互相牵制使得宏碁无法顺利成长的情况愈演愈烈,因此不得不破天荒地做出分割的决策,宏碁在第二次再造时把研发制造和自有品牌分开,成功实现转型。(详情请参考《宏碁的世纪变革》第一章“二造宏碁”,以及第八章“创造品牌价值”。)
■跨国管理的风险很多,宏碁在“再造宏碁”时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初期虽然有效地克服了很多困难,但是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挑战使那些策略再次无效。宏碁的应对之道是把SBU(StrategicBusinessUnit,策略性事业单位,掌管研发、制造)跟RBU(RegionalBusinessUnit,地区性事业单位,掌管地区营销)整合为GBU(GlobalBusinessUnit,全球事业单位),虽然略有成效,但是自有品牌和代工并存的根本问题仍未解决。到了2000年年底推动第二次再造时,又以“三一三多”策略取而代之,目前算是解决了问题,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问题,尚未可知。(详情请参考《宏碁的世纪变革》第一章“二造宏碁”。)
(张玉文采访整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