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节 兵家的斗争手法和能耐(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部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盛衰兴亡,起伏更替,一治一乱,分分合合;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动荡、分裂与割据,团结、统一与融合,是中国历史前进中的两大永恒主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确实是前人对中国历史高度鲜明的概括。那么在这些变乱与纷争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呢?是战争。正是因为这大大小小的战争,改变着世界的版图,磨砺了人类的斗争经验。战争是具有破坏性的,但它何尝又不具有建设性呢?可以说,战争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同时也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在当今社会,战争的威胁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但是古往今来运用于战争中的谋略,又何尝不能运用在管理上呢?在日本和西方,管理学者们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探讨。
中华民族虽然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中国历史上并不乏战争;可以说一部中国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无论是内战也好,外战也罢,中国人在其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战争经验和应对战争的策略。古人通过总结他们的战争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兵书战策,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例如一部《孙子兵法》,区区十三篇,不过数万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兵家斗争哲学,囊括了军事斗争的各个层面,几乎代表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成就。然而如今,人们已经远不止把它当成一本兵书看,而是将孙子的智慧运用到了政治、经济、乃至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各个层面。直到现在,关于《孙子兵法》如何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堪称“显学”。
在本节中,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斗争艺术,给了现代管理哪些有益的启迪。当然在这些思想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孙子兵法》。我们将结合《孙子兵法》的微言大义,来看看它在管理中有哪些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未战庙算,知己知彼
中国古代作战前,要在庙堂举行谋划会议,称为“庙算”。庙算的目的不仅在于准确地分析敌情,还在于如实地了解自己一方的战斗力和其他主客观条件,做到成竹在胸,未战而先胜。中国古语所说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强调的就是庙算的意义。
庙算的目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才能在决策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管理决策和军事决策一样,同样需要了解自身实力地位、掌握市场动态、分析竞争对手策略,在这些信息俱已齐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无论是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也好,还是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也罢,他们到底要掌握哪些情报,才算是“知己知彼”呢?
孙子认为,兵家的制胜之道分为“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也就是说,决定军事组织效能的因素有:首先是政治背景,人心所向,战略方针;然后要看将帅是否具有智、信、仁、勇、严等素质;此外,取决于环境,条件,天时,地利;另外军法制度,职责划分等方面也不能忽视。己方的情报倒是好办,敌方的有关情报如何获取呢?孙子认为,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敌情”、“通过小规模部队和敌人直接较量”、“派遣间谍实施侦察”等方法来获取情报,从而稳操胜券。
上兵伐谋,出奇制胜
孙子十分重视谋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兵者,诡道也”,说的是兵不厌诈,要极尽诱敌、惑敌之能事。所以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只要战略对头,即使情势一时于己不利,也终将能够出奇制胜、化险为夷。诸葛亮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谋略家,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通过一番隆中对策,使得当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刘皇叔茅塞顿开,尤其是赤壁之战前的一番筹划,最终奠定了鼎足三分的局面。
而具体到战术层面,中国的兵家就很讲究“出奇制胜”。可以说,中国谋略的关键在于一个“奇”字,用兵要奇正结合。孙武说:“战事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老子也说:“以正(光明正大的无为的方法)治国,以奇用兵”,“奇”字典型地反映了炎黄子孙重计谋的特点。“兵以诈立”是奇,出敌意外是奇,变幻莫测是奇,将计就计也是奇。当然,在实际作战中,“奇兵”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预测的基础上,不可一味出奇,否则,会被敌识破和利用。所以,正兵与奇兵要结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化。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斗争实践中,不乏利用诡诈之术瞒天过海、出奇制胜的战例。大家经常听到的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之类的成语,便是出自这样的典故。例如韩信当年就使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迷惑了项羽在西川布下的耳目,终于兵出蜀道,与楚霸王争锋,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战国之时孙庞斗智,孙膑在佯装撤退以诱敌深入的时候,故意施行“减灶增兵”之计,使在后面穷追不舍的庞涓误以为齐国军心涣散、兵士逃亡,结果骄纵起来、轻率冒进,导致在马陵道被齐军全歼。这些都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