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从自己开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镜子里,那就是你自己。”
——《羊皮卷》
人最爱犯的错误是认识和观念错误,一旦观念不正确,就必然导致行为跟着犯错误。
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在困难和危险面前,我们总在想:要是有人帮我一把有多好!于是,我们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特别是自己的朋友。但实际上,朋友再好也仅仅是朋友,他的心里想什么你只能去揣测,而绝对不会受你的左右,而至于那些不曾相交的一般人,就更别指望了。一般而言。人是有善心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菩萨。所以,自己不做事而寄希望于其他人,自己便是天生的寄生虫;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从自己开始,牢牢把握自己。
人人都希望有个好家庭,在生活中获得成功与幸福;也希望自己有个好的工作条件和一个好的祖国。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不怎么努力也可衣食无忧。可是,我们知道如何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好的工作条件和富裕的国家吗?我们羡慕那些显赫的家族,可我们必须知道,当他们的先辈创业时多半也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才赢得了一片天地,而后继者也是勤耕不辍,兢兢业业,在先辈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是坐享其成,坐吃山空。
我们梦想着有个优雅舒适的工作空间,做着令人羡慕的白领或金领贵族。可是我们必须知道,这样的工作空间是靠自己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会有的。同样,我们希望自己降生在一个美丽富饶繁荣的国家,可是,正如肯尼迪说的那样:不要问你的国家能给予你什么,而要问自己能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如果没有个人的奋斗与努力,一个国家又何来繁荣与富强呢?
总之,一个道理,一切都要从自己开始,善于判断好坏还远远不够,与其指望别人,不如自己亲自动手。
可是,人的天性就是对别人的过失总是很敏感,而对自己却异常的宽容,有时甚至还为自己强词夺理,巧言辩护。人总是能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妻子、儿女、同事、朋友、下属,惟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因此,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以身作则、从我做起。《羊皮卷》中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人们介意他人身上些微的皮肤病,却睁眼不见自己身上的重病。
人有两片耳朵一张嘴,就是要人凡事应多做少说。
同时,《羊皮卷》也这样来比喻领导者:
身体从头开始。
没有船长的船,就如同没有舵,全然不知方向。
能以微笑回答别人非难的人,是领袖之才。
人首先要要求自己,然后才可以要求别人。路要自己去踩,才真正算是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走,叫别人走,是毫无道理的;而踩着别人的脚后跟走,其实是替别人走路。
犹太人有着凡事从自己做起,善于自我反省、慎独自律的传统。作为上帝的“特选子民”,他们以信守合约、遵守法律著称于世。在商业活动中,犹太商人严格遵守契约合同,哪怕这种约定是口头上的。在他们看来。既然双方达成了某种一致,就应该一丝不苟地去执行。也就是说,不管如何,都要求自己遵照契约的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和享用自己的权利。他们相信,只有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这方面去执行合约,才符合上帝对“特选子民”的要求,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契约的精神——按照约定来履行自己的义务。两方都按约定来要求自己,这样契约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否则,一方不从自己做起,却要求对方做到,那契约的执行就会遇到困难;如果双方都想着用契约去牵制别人,那么这个契约就可能要破产。在与犹太人的商业往来中,根本不存在犹太人不履行契约的情况,除非是契约本身有问题。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约定的商业精神,使犹太人获得了“世界第一商人”的桂冠。
同样,在犹太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他们从来都是以身作则,自己先做好表率,然后才以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影响别人,而很少有自己都没有遵守却让别人遵守的情况。或许,遵守规章、履行契约、从我做起,这些只是犹太人从我做起的比较浅层次的表现。在内心的灵魂深处,犹太人有着可贵的“慎独”精神,也就是可贵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他们总是去问自己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应该做什么,却很少去要求别人该怎样。
犹太民族弘扬“慎独精神”,但绝不意味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绝不提倡“独善其身”式的“隐士”,而是教导人们要和大众生活在一起。
有个拉比,行为高洁,为人亲切而仁慈,对神虔敬,做事审慎,因此他理所当然成为受人景仰爱戴的人。
过了80岁后的某一天,他的身体突然一下开始变得虚弱了,并很快地衰老下去,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已经临近,便把所有的弟子叫到床边。弟子到齐了之后,拉比却开始哭了,弟子十分奇怪,便问道:“老师为什么要哭呢?难道您有忘记读书的一天吗?有过因为疏忽而漏教学生的一天吗?有过没有行善的一天吗?您是这个国家中最受尊敬的人,最笃敬神的人也是您;并且您对那像政治一样肮脏的世界从没有插过一次手,照理说老师您没有任何哭的理由。”
拉比却说:“正是因为像你们说的这样,我才哭啊。我刚刚问了自己:你读书了吗?你向神祈祷了吗?你是否行善了?你是否做了正当行为?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作肯定的回答;但当我问自己,你是否参加了一般人的生活时,我却只能回答:没有。所以我才哭了。”
以后的拉比们常用这则故事来劝说一些不在犹太人共同的活动中露面的人,以使他们一起“参加一般人的生活”。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个“一般人的生活”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衣食住行,也不是指常人的其他感性生活,而是特指犹太民族的集体生活。
可见,犹太人“从我做起”的这种以自我为基点的人生观念,并不是与集体、与别的个体相游离的,犹太人“从我做起”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自己,却又影响感化了别人,这比单纯地要求别人要强得多。正如在犹太复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那样,犹太人不论贫富,地位悬殊,一律为着心中的以色列建国而积极努力,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求别人为重建国家做些什么,而只是想着我能为祖国的重建做些什么。正是这种先从自己做起的理念和精神升华了犹太民族的集体感和凝聚力,才使他们能够在四散各地的情况下紧密相连,并最终促成了以色列的再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