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流起来的水才会不腐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既然人才流动是一种必然现象,那么企业不妨试试建立起流动的机制,让人才按照企业所希望的方向流动,真正做到流水不腐。
专门从事人力资源研究的艾洛格公司对全球知名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人才争夺白热化的今天,员工内部流动机制已成为国际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一环。受调查的近百家企业当中,76%建立了员工内部流动制度,61%的公司每年有超过40%的职位从内部招聘。内部流动机制能使员工对工作保持新鲜感,并能帮助员工在公司内部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由此带来的效益超出了不少企业领导的预期。
我们都知道杰克·韦尔奇在通用公司使用的非常有名的活力曲线,其实就是一种强制性关于人才流动的优胜劣汰机制。每一个部门的人员经过考核后,都要按照20:70:10的比例进行强制分配,对于后10%,除了面临降薪的危险外,可能还会被淘汰。这就用一种强制性的办法,放进一些食肉的“沙丁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每个人都要有危机意识,每个人都要努力工作以保证自己不在后10%,这样就在客观上促进了组织的发展。
同时,这也使得内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更高,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并且能为企业节省一笔招聘和培训的费用。用环球学习资源公司总裁凯文·惠勒的话来说,通过内部流动“二次招聘”到的人才“像黄金一样珍贵”。
在调查中,专家也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员工如果对现有岗位不满,并且要求在公司内部调动的请求遭到拒绝,他就很有可能会选择去公司的同业竞争对手那里,即使他内心清楚那里的工作也并不尽如人意。专家认为:“这说明对于员工来说,不自由毋宁走。因此,阻碍人才内部流动是愚蠢的做法,是在给竞争对手帮忙。”
许多企业在谈到人才管理时往往都会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人才流失,员工的流动率越来越大,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越来越短,真的成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一年到头好像都在忙于招聘,试图不断填补那些已经没有了萝卜的坑。但是,根据美国管理学会的研究,替换一名员工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技能紧缺的岗位,此项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5倍甚至更高。难怪有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直言:现在的人才流失已经成了洪水,不仅来势汹汹,而且引起了水土流失,企业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方面难以形成沉淀,都被洪水带走了。
很多企业在感慨人才流失时,往往又在为企业的冗员而苦恼,该来的不来,不该走的走了,这就是目前许多企业人才状况的真实写照。“只有让不合适的人走掉,才能把合适的人留下。”这是一位企业家的经验之谈,“在不能确定谁适合企业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发现谁不适合企业。”
企业如何应对人才流失?一方面感慨人才流失,一方面又为冗员众多而烦恼,在企业里,如何才能让人才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形成淘汰机制?
尽管人人都知道,治理洪水不能像鲧一样采取“堵”的方式;而应该像禹一样采取“疏”的方式;但是,在遇到人才流失的时候,不少企业的第一反应往往还是如何限制人员的流出。
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人才的流失问题,员工即使留在企业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企业用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来限制员工的流动,结果只能是让人对该企业“望而生畏”,最终切断了企业的人才来源,到头来企业无法做强做大。
中国有一句古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过于湍急的水留不住鱼,死水烂塘养不活鱼。要想让鱼得以健康地生活,就必须用“稳定的活水”。要想让人才流动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同样也需要这样“稳定的活水”。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