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节 失败次数与成功机会成正比(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一个人再伟大,能力再强,没有发展机会,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有人曾经问爱迪生:“你失败了1 200次吗?”爱迪生回答:“不,我成功了1 200次,因为在这1 200次中,我发现了1 200种材料不能用来发光。”
1 200和1两个数字对比是个什么概念?
就科学史而言,其实是一部失败史。当我们把科学作为动态过程来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辉煌成果,而且包含着难以计数的失败和挫折。这后一部分,是更深刻、更富于启发性的,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华罗庚教授在谈到科学史时指出:“不要认为科学研究是一帆风顺的,一搞就成功。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后成功的。”科学史是这样,对于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来说,也是这样。法拉第曾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10个希望和初步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1个。”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生,一生发表了600多篇学术论文,申请了70种发明品的专利,得到了250多所学校和团体的荣誉头衔。他在回顾50年的奋斗历程时,竟用“失败”二字来代表自己一生的事业。这既是汤姆生的自知和伟大,也是对他个人事业史最发人深省的总结。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不是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掉队的,而是被失败吓跑的。如果我们能够像华罗庚、法拉第、汤姆生那样,充分理解失败对于科学事业的意义,那么,我们就会有应付各种最坏可能的思想准备。在从事任何事业的时候,特别是那些开创性事业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是大不一样的。
所以说,不管是谁,如果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准备经受失败,不怕失败。人既要敢做成功的英雄,也要准备做不怕失败的英雄,而且只有做后者的准备,才有成为前者的可能。不怕失败,这是一种可敬的英雄性格。鲁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每次看运动会时,都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然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才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在人生这个大运动场上,那些不甘落后、不怕失败,始终向着既定目标迈进的“竞技者”,确实是最令人尊敬的,也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将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成功的金字塔。”朋友,在你心中有这样三块“石头”吗?
除了科学发展史,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既然这样,必然有失败者,不管失败的人是曾经成功的人还是失败的人。
兵书云:“胜败乃兵家常事。”纵观数千年中外军事史,很难找出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所谓“百战百胜”,只不过是一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形容词而已。换言之,纵观数千年中外人才史,亦难找出一位名副其实的常胜之才。
在1980年,体育界爆出两条轰动一时的新闻:一是号称“拳王”的阿里败北,二是号称“棋王”的胡荣华输于新手。
穆罕默德·阿里在1960年夺得世界轻量级拳击冠军的宝座,一举成名。当时,他只有18岁。以后,他又夺得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成为誉满全球的“拳王”。正因为这样,1980年年底,他失去了“拳王”桂冠,震惊了拳坛。
同样,胡荣华雄踞中国棋坛霸主地位达20年,曾10次蝉联中国象棋全国冠军。各地选手都十分注意研究胡荣华的棋路,甚至把胡荣华历年来与各地选手对局棋谱编成专集。这样,胡荣华成为“众矢之的”。然而,1980年在四川东山举行的全国象棋比赛中,胡荣华惨败,落在甲组第十名!紧接着,胡荣华在《新体育》、《羊城晚报》举办的全国冠军象棋赛中,又遭败绩。
对于阿里和胡荣华之败,有人叹息,有人摇头,有人甚至说他们从此“完蛋”!实际上,阿里和胡荣华虽然失利,但是他们仍不失为体坛和棋坛上的一代雄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胜与负一样,都是正常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