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篇 虚实(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以专敌分努尔哈赤萨尔浒大捷
明朝末年,后金努尔哈赤大汗率军攻明,双方爆发了一场“萨尔浒之战”。
知道后金来攻,明朝忙着调集大军迎战;由于粮饷不济,将士不听调遣,整整花了八个月时间,才调集了十万军队。
军队调齐之后,又因官饷始终下不来,军中将领彼此争斗,士卒也纷纷逃亡。但朝廷不管这些,只怕拖久了军队光吃粮不打仗,勒令统兵元帅杨镐速速出兵决战。
杨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决定主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既然决定了战略目标,却又自以为聪明地兵分四路,企图以分进合击混淆后金视听,但在无意中已把优势基本兵力分散了。
努尔哈赤根据情报判断,认定主力在西路军上,于是派出三路兵迎击其它的南北东三路军,自己则率领绝大多数兵力决战西路。
明军总兵力约十万,兵分四路后,主力西路军只有三万;后金总兵力约八万,分出三股共两万迎击明军非主力军,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准备决战;这一来,十比八变成三比六。
西路主力的三万兵力已经弱于后金六万主力,偏偏领军将领杜松又恃勇冒进,留下两万兵力留守大后方萨尔浒,自己只带了一万军士试图作先锋,攻战后金城堡。
杜松主动攻后金的战事并不顺利。努尔哈赤当机立断,一面分兵一万五千迎击杜松,一面亲率四万五千大军直攻萨尔浒。
至此,明军的优势兵力已荡然无存,一万五千后金军迎战原本只有一万但争战后已残破的杜松军,又以四万五千攻打只有两万的萨尔浒驻军。在一专一分,以十击一的明显优劣对比下,杜松战死,萨尔浒明军全军覆没;努尔哈赤打了一场原本以寡对众,最后却成以众击寡的大胜仗。
萨尔浒之战以后,明、金的攻守之势顿时逆转。从此之后,明军对后金只有守不能攻;而后金则从此蚕食鲸吞,最后灭了明朝,建立了大清帝国。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之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与战之地不可只理解成会战的地点,否则下文就不容易了解。
战在这里是攻击、决战的意思。地是位置或某处。
所备者多的多,指的是防备点多,不是兵力多。
我想攻击敌人的哪个点,不让敌人知道;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个点,就会处处防备;因为防守点多了,兵力就会分散;一分散就会弱,这一来,我就可以众击寡了。
两军对决之前,一定得尽量想办法弱化敌人。弱化敌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让敌人现兵形而自己无形,敌人兵形一现,弱点自见。选定好攻击点之后,不妨声东击西,让敌人搞不清楚我方主力重兵在哪?将攻哪里?把敌人搞得迷迷糊糊,头昏眼花,一下子怕这里被攻,一下子怕那里被打,心慌意乱之余,干脆处处都守。这一来兵力分散,战力自然削弱;这时我集中火力,选定一个点攻击,即使敌人兵力再多,也会变少了。
让敌人不知道我要攻哪里,所以,守哪里都不对劲。若全力守前方,后方兵力就空虚;若全力守后方,则前方空虚;守左则右空,守右则左空:若四面八方都守,则四面八方都空;这一来,战力就弱化了。
所谓寡,就是处处都防守的一方。
所谓众,就是使人处处防守的一方。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知道决战地点、决战日期,即使远在千里,也可以从容前往会战。
知道决战地点,就可以预先探测会战点的天候、地形,利用地形的优势打败敌人。不仅如此,若能先抵达会战地,先踞有地形优势,借之以逸待劳,更可提高胜算。
东汉末三国初的赤壁之战,曹操虽有八十万大军,但却只熟悉陆战,没有水战经验,结果被东吴五万“小军”杀得全军覆没,就是吃了不熟悉会战之地的亏。
其实,孙子所谓知道会战地点、会战日期,就可千里会战,其中隐含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对手不知会战之地与会战之日。
否则的话,对手也可以提早到会战地点,不但先踞地形优势,也可以逸待劳,这一来,我方不就输定了吗?
而之所以预知会战地与会战日,是用了谋略事先做了布署,让人在形势压力下,千里而来战。
所以,能在对手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预知会战之地、会战之日,就是胜利的基础,但这样的基础不会凭空得来,先决条件除了将帅的智慧之外,还要能形人而我无形,能致人而不致于人才行,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历史上能够把敌人耍得这么团团转的战役并不多,孙膑斗庞涓的马陵之战就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