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篇 势(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战局虽混乱,但在混乱中作战,队形不能散,步伐也不能乱。
战势混沌不明,但我方依然队形完整,攻守有序,不会让敌人击败。
斗乱而不乱,形圆不可败,当然不是嘴巴上说说,而是事先建立了基本条件的缘故;这些东西前面都已经谈过,这里不再重复。
然而,基本条件还是太重要了,兵法来到第五篇,孙子还是不断地强调:
以乱诱敌的基础在于治。
以怯欺敌的基础在于勇。
以弱致敌的基础在于强。
道理很简单,当你用诡道骗了敌人之后,敌人不会被骗了就自己完蛋。让敌人完蛋,还需要我方顺势一击,而这一击总要以基本条件做基础。所以,也可以反过来说:
能治,才能以乱诱敌。
真勇,才能以怯欺敌。
实强,才能以弱致敌。
没有基本条件做基础,即使敌人真正上当了,也没有能力致命一击:不但白忙,还会弄巧成拙呢!
决定治或乱的关键在分数、形名。
分数即分别人数,是组织:编制、制度。
形名是令行禁止的工具。
一支军队若有了严密的分数体系与严明的军纪,当然是好军队了(治);反之则否(乱)。
决定勇敢或怯懦的关键在形势。
形是基本的实质条件,势是从形所衍生而出的强大动能;当势一起的时候,敌人望风披靡,这种军队当然勇了;反之,当然是怯了。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善于调动敌人者,会故意示敌以乱、以怯、以弱的兵形,敌人就会上当。
以形动之 李世民空手退乱
隋炀帝有一次被突厥始毕可汗包围于雁门,太原留守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带兵去救驾。由于事出突然,救驾紧急,李世民手上的兵力很少。他分析当时的情势道:“始毕可汗敢包围天子,一定认为我方仓促没有后援;我们不妨假装军容盛大,白天时到处插满旌旗,晚上大敲军鼓,让敌人以为我方大军云集;否则,凭我们这点兵力,不但撑不了多久,天子更危险。”
李世民的分析果然没错,虚张声势以形动之的效果真的奏效,始毕可汗终于引兵撤退。
李世民因为兵力少,所以,虽然善于动敌而吓退敌兵,但却不能因而破敌。由此可见,基本条件有多重要了。
基本条件不差,加上能动敌的能耐,结果就大大不同了。
借形造势的马陵之战
战国时代,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领兵去救。田忌大军并不开往韩国,反而直扑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听到齐师攻大梁,立刻回师来救。
军师孙膑对田忌说:
“魏军素来悍勇,看不起我们齐兵,我们不妨顺势借势,利用他们轻敌来打这场仗。兵法上说,日行百里急行军会折损上将,日行五十里赶路只有一半军队能到目的地。当我们部队进入魏地后,第一天只设十万个灶,第二天五万个,第三天三万个,让魏军上当。”
田忌同意并照办,庞涓看到齐军一进入魏地,烧饭的灶就大量减少,不禁大笑:
“我就知道齐军贪生怕死,才进入魏地三天,军士就逃亡了一大半!”
一方面心里看扁了齐军,一方面又急着赶路救大梁,于是丢下大部队与重武器,只带了部分骑兵日夜兼程赶道,准备好好痛宰齐军。
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当天晚上就会抵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地势险恶,很适合设伏兵;便让人在一棵大树上削掉树皮,上面写着“庞涓死此树下”,并派了一万名射手在两边高处埋伏,并下了命令:“只要看见火光就发射。”
当晚,庞涓果然急行到马陵;天空一片漆黑,只见一棵大树白白的一片似乎有字,便点火察看;字还没看清楚,忽然四方万箭齐发射向庞涓;庞涓知道中了埋伏,拔剑自杀。主帅一死,魏军大乱,被齐军杀得全军覆没。
用我设定的游戏规则玩游戏,当然于我有利,因为规则一定朝我有利的方向设计。同样的,聪明的兵家一定想办法让敌人进入我的逻辑之中,让敌人像飞蛾扑火般,自己送上门来受死,这是最高明的技巧。如果对手不上当,就想办法让他上当;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欲取先予,让敌人来取他想要东西(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诱之,让敌人贪利而来,我大军躲着、等着要好好招呼你呢(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贪财好利是基本人性,也是人性的弱点;面对利时,人就会薰心;一薰心就会丧失理智。军队打仗时若没了理智,就好像一支熟睡中或没有爪牙的老虎,很容易手到擒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