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篇 谋攻(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蒯通发谋 不战而屈三十城
这个人就是蒯通。
大将武信君武臣奉张楚王陈胜命令,率军攻掠赵地。大军杀到范阳城之前,蒯通跑到范阳,对城主徐公说:
“我是范阳城的小老百姓蒯通。一方面,我知道您快死了,特别来吊丧:另一方面,我也向您道贺;因为有我蒯通,您将可以不死而生!”
徐公问:“我为什么会死?”
蒯通答:
“您当县令十几年了,处死过很多人,而这些死者的亲人之所以不敢对您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是因为对秦朝严刑峻法的恐惧。现在秦朝快玩完了,眼看着您的仇家就将对您动手了,这就是我预先向您吊丧的原因!”
徐公又问:
“既然我都要死了,又凭什么庆贺我再生呢?”
蒯通答道:
“武信君的大军快到了。我来这里之前就对他说过:如果您采用武力夺取范阳城,肯定是个险招;若用我的方法,就可以兵不血刃地轻松取得范阳;非但如此,范阳以后的千里内,也将望风归顺。你有兴趣听吗?武信君听了很感兴趣,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范阳城县令徐公素来忠于职守,听说您大军将至,便下令部队准备迎战;但城中的军民怕死又贪图富贵,没人附和他;徐公很无奈,转而想把城献给您。现在您的问题来了,如果他献了城,您又没善待他,则附近的城主知道了,就会互相走告:范阳县令先降先完蛋,一定会坚城固守;这一来,对您极为不利。我建议您,不妨以好车好马欢迎范阳令来归,让大家知道,范阳令先降先得富贵。消息一传出去,大家一定会相率投降;这就是我所谓的望风归顺,不动干戈而得到千里之地的方法。”
徐公听了,大为拜服,给了好马车,让他去见武信君。一听到不必打就让对手投降献城的好消息,武信君高兴极了,立刻派出一百辆马车、二百个使节带着印绶去迎接徐公。消息传开之后,附近三十余城都自动归降。
事实上,蒯通事先并没有见过武信君,所有的戏码,全是他一个人自导自演;而把戏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蒯通把形势看了个透,借形造势,顺势而为,因而水到渠成。
对范阳令而言,身负守土之责,叛军来犯,断无不战之理。但换个角度看,大秦帝国已是日落西山,打胜了未必有功,打败了死路一条;就形势本身来看,根本打不得!
降吗?万一自己送上门去,反而被对手看扁,成了别人刀下鱼肉,岂不更划不来?
但这些疑虑都被蒯通化解了;不但不会有疑虑,反而有富贵,让人无法不动心!
对武信君而言,一旦攻城,就会有战力损耗;就算打胜了,打完一城,还有下一城;后面几十城打不胜打。万一要是打败了呢?后果不堪设想!
没想到蒯通居然帮他送上门来,而范阳城还只是“预告片”而已,最精彩的“正片”还在后头呢!
双方互有所期,双方互给所需,结果当然皆大欢喜。
以“非攻而拔人之城”的戏码而言,蒯通确实完成了一部历史上少见的经典之作。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毁有两个意义,一是毁灭,二是弱化。孙子是主张全胜的战略大家,若是把敌国毁灭了,就不可能从敌国取得利益;胜敌而不能国益强,违反了孙子的全胜战略观。所以,毁在这里的意思应是弱化:弱化什么呢?弱化敌国的战力,才有机会胜敌。整句的意思是,善于用兵的人,弱化敌国的战力,不必费太多劲,花太多时间。
杨坚以弱敌战术取南陈
隋朝创业主杨坚登基之后,立刻展开统一天下的大业。他问手下第一号谋臣高颖平南陈之策,高颖回答:
“长江南北的农稼差异极大,南方的农作成熟时,我们北方正好休耕;而这时南陈的军力大都摆在农务上,守御较弱,不妨趁机偷袭。等对方兵力一汇聚,我们就撤退;你来我退,你退我攻;多搞他几个几次,农作就会欠收。此外,南方的地势较平坦,房子都是茅草、竹子搭成,储存粮食的仓库掺杂于房子里,可派人伺机纵火;几次之后,军队来驻防,再换个地方如法炮制;把他们搞得粮食欠收,战力疲乏,国力弱化,就很好收拾了。”
杨坚采用了高颖的建议,果然奏效。没多久,就轻松地灭了陈国。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一定要以全胜原则去争天下,全胜就是以最小的代价战胜敌人。这一来,我方战力不挫损,而又能从敌国取得最佳利益,这才是谋略攻敌的方法。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用兵的原则是,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可以用包围战术。
为什么十倍兵力要采围城战呢?不妨反向思考。大兵法家尉缭子说:
“守法:一而当十,十而当百,千而当万。”
守城者可以一敌十,那围城者必然得十倍以上兵力才成了。以十倍以上兵力包围敌人,有两个好处:
(1)造成敌人心理压力,在压力下弱化战力。
(2)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胜率就大了。
十比一是绝对优势对绝对劣势。在对比强烈的压力下,敌人战力居劣势,很容易胆怯心虚,心理素质变差,战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时,可以不必费劲打了,只要展示一下兵形、兵威,让“麻雀”知道“老鹰”来了,不投降就只有战死一途,简单极了。
当围不围 王邑兵败昆阳
前面曾提过的昆阳之战,王莽派王邑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昆阳。当时昆阳守军不过一万,在一比四十的绝对劣势压力下,昆阳将、士个个吓得浑身发抖,不待王邑完成包围,就准备竖白旗献城了!
这个现象,完全论证了孙子兵法“十则围之”的战术原则,在十倍以上的绝对优势下,眼看着就可以“兵不顿而利可全了”!
没想到,王邑根本是个不知兵的笨蛋,他想展示兵威,藉杀昆阳之鸡儆其他叛军之猴,拒绝了昆阳的求降之请,一面布置包围,一面准备攻城。
我想投降求生,你却硬要我败战而死;反正横竖都死,不如和你干一场,拼个死活,或许还能求生。恰好这时又冒出个能谋有勇的刘秀,兵行险着,居然让他绝处逢生,以一击四十,把王邑杀得几近全军覆没,创下中国历史以少胜多,以寡击众,以弱胜强的少见纪录!
一样面对绝对优势对抗绝对劣势,但蒯通把它从死棋下成活棋,王邑却硬是把稳赢的好棋彻底下死,其间差异只有一点:
一个通兵法,一个完全不通,如是而已!
五则攻之。
两军对垒时,若有敌人五倍的兵力,就可以直接攻打。
不过,这里只是就形式条件来看,并且事先假设,双方在将领、训练战力、武器、后勤……等条件都一样,只是一般原则而已。
话说回来,打仗不是只打“硬体”,更是打“软体”;如果将领特别厉害时,则客军的比例就可以降低一些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