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篇 谋攻(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随何伐交策反英布
楚汉相争期间,因为齐王田荣反楚,项羽命令手下大将英布出兵,在齐地会师合攻齐。英布称病不去,只派了四千兵去助阵。而在此之前,英布又曾在楚汉彭城大战时袖手,新仇旧怨,让项羽开始对英布不满。
英布是项羽手下第一号战将,曾让刘邦吃过不少苦头。刘邦知道英布和项羽貌合神离后,派出能员随何去策反英布。
随何一见到英布,就分析情势,晓以利害,英布被他说动了,暗中同意背楚投汉。
这时,刚好项羽又派使者来,催促英布发兵一起攻齐。随何听到项羽使者来,就感觉苗头不对,英布虽然和他有默契,但英布为人反复,万一在项羽的压力下生变,不但前功尽弃,自己也因为身在“敌营”而有生命之忧。事不宜迟,便立刻闯进英布营帐中,态度倨傲地对项羽使者吼道:
“九江王(项羽给英布的封号)已经归顺了大汉,你们楚国凭什么向我们汉将征兵!”
这一吼,可真是神来之笔,等于把默契表面化,迫使英布的动向明朗化,让英布没有了反覆的空间。
这一吼,英布当场呆住,使者也气得起身走人;趁英布还没有回过神来,随何再度逮着时机,打蛇随棍上,立刻对英布说:
“事情既然爆开,得赶快杀了使者,以免他回去通报;否则把项羽大军引来,大家都麻烦!”
这时候的英布,已经没有犹疑的余地,立刻杀了使者,策反英布终于完成。
随何不费一兵一卒,光凭伐交策略,就断了大敌一只右臂,而这只右臂又转投我方旗下,一来一回就是双重收益,真是把伐交战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
其次伐兵。
伐兵之所以在伐谋、伐交之下,是因为要引起干戈了。干戈一起,就会造成损失;而且,没打完之前,成败还在未定之天,万一打输了,这可划不来了!
之所以伐兵,是因为无能伐谋,无计伐交。因为拿不出最好的招数,只能以硬碰硬。所以,姜太公说:
“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
战争搞成这样一个局面,基本上已经不符“兵不顿而利可远”、“胜敌而益强”的最高战略原则了。打得越久,就离得越远,当然就会让孙子这么伟大的兵家所不以为然了。
其下攻城。
理论上,伐兵是双方实力对等,机会均等情况下的战斗。损失、败战的机率双方各半,但攻城则不然。因为攻城者基本上就居于不少劣势:
(1)以劳对逸。跑到别人家去和人家打,没打之前就耗掉一大把银子不说,基本上等于是气喘吁吁对决气定神闲,已先吃亏了。
(2)以下打高。在战斗中,能掌握地形制高点者占优势;反之,若以下打高的仰攻,在地形劣势下,伤亡必重。
(3)五则攻之,五倍以上于敌人的兵力才能攻城。换言之,在攻城时,我方五个人才抵得上敌方一个人。这种打法很容易在敌人没败之前,自己就先垮了!
总而言之,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坏处多不胜数,下文就有详细说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攻城是战术中的最下下策,只有在最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
修是制作,橹是大辒,修橹就是制作大型盾牌。这种大辒是攻城专用,以抵挡在攻城时,由上而下的任何杀伤物。
士卒从我方推进至敌城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来自敌城上的攻击。辒就是保护士卒的战具,整体上像张大型桌子,“桌脚”装上四个轮子,士卒躲在“桌面”下推动前进。
具器械,具是准备,器械指的是各类攻城战具。
足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能把上面这些战具搞定。
距,距是堆筑,是大土堆。先用土堆填平护城河,在城下堆土至与城一样的高度,以方便攻城。
这一来,又耗掉三个月的时间。还没打之前,光准备,就耗掉六个月。其间的财物损耗不谈,光粮食消耗就是一大笔开销了。
但这还只是刚开始而已!真正的难题、麻烦,还在后头呢!
就现实上来看,攻城未必非得准备六个月;因为很多器具可以同时制作。孙子说六个月,其实只是强调攻城的耗时费材,是不智之举的下下策,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攻城实在对我方太不利了。所谓:“一女乘城,可敌十夫。”若是一男呢?至少二十夫。由此看来,攻城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就因为攻城不易,代价太大;久攻不下之余,将领又求功心切,一时火起(将不胜其忿),下达全面攻击令(而蚁附之)时,其间的伤亡至少三分之一以上(杀士三分之一)。一旦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还攻不下来(而城不拔者),灾难就来了!
忿而攻城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
大清帝国创业主努尔哈赤是个盖世英雄,一生南征北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最后一战却吃了大败仗。不但吃大败仗,还把自己一条命赔掉了,而这一仗就败在攻城战役中。
公元一六二六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兵临宁远城下。
宁远是当时明朝在山海关外唯一的据点,守军不到二万,不仅城孤而人单,更不可能有外援。在兵力绝对悬殊的对比下,清军只要把宁远包围,利用时间就可取胜。事实上,努尔哈赤刚开始也曾试着“伐谋”、“伐交”劝降,但努尔哈赤忽略了一点,宁远守将和之前被他轻易收买、打败的明将完全不同,他这一次面对的可是一个有胆有略,不好名不好利,一心只想舍身报国的盖世奇男子——袁崇焕!
早在努尔哈赤大军来到之前,袁崇焕就尽可能地做好了各种准备。最重要的一点是,袁崇焕知道自己兵力少,野战能力弱,因而定下了坚壁清野,以守代攻,以高打低,以逸待劳等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
不但如此,他还很能激励士气,掌握人心,足以把战力潜能发挥到最高点。
努尔哈赤一再施软功不奏效之后,一怒之下,下令攻城。
如前所述,攻城的缺点很多,其中最不利的就是,在与敌人近身肉搏之前,就会先遭受攻击。但对努尔哈赤而言,更糟的还不只这些,不管他怎么诱使明军出城决战,明军就是不上当;不但不上当,还在城上用大炮猛轰。后金军死伤越重,努尔哈赤越火,越加紧攻城。就这样不断地恶性循环,眼看着躺下的比站着的多,最后连自己也受了重伤后,强悍如努尔哈赤也不得不承认战败而撤军。几个月后,便在呕气和伤重的双重摧折下,一命呜呼!
攻城之所以被孙子列为战术的最下下策,简单讲,就是本多利少风险高,如是而已!在孙子的战略构思之中,即使有十倍军力,也只宜围不宜攻;何况,一般性的攻城未必有十倍军力,统帅也未必有努尔哈赤的军事才能;万一又碰到像袁崇焕这种厉害角色的对手,还能不败?还能不惨败吗?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扳人之城,而非攻也。
善于用兵的人,用伐谋、伐交的手段让敌人屈服、投降,而不是兵戈相向。
前文一瑞强调“其下攻城”的重大害处,这里等于是再提醒一次,打仗多用脑袋,少用拳头。
古代另一个伟大的兵家田穰苴也说过:
“上谋不斗。”
意思是说,最好的胜敌方法是不用拳头;不用拳头,当然就是要用脑子了。本书之前也特别提到帮周朝开创八百年基业的伟大战略家姜太公也强调:
“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这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能不慎乎!
同样的,夺取敌人的城池,最高明的做法,当然也不是靠硬干,而是用计谋。
有很多时候,有很多所谓“计谋”,其实未必是计谋,而是形势使然。问题是,形势本身并不明显;但高明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于是顺形造势,顺势张势,因而水到渠成。秦末汉初时,就有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只凭一张嘴,就兵不血刃地轻松拿下三十余城!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