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7节 报海无边,回头没岸(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等待北京广电集团加盟,等到最后一分钟
信报的又一次危机发生在2001年5月,京华时报创刊之后。拥有充足资金和强大背景的京华时报,以典型的市场手段运作,在未出报之前已把关于自身的广告铺遍北京。它的面世,让信报已达到一个高度的销量垂直下降,发行队伍发生转移,刚刚培育的广告客户也产生了彷徨。而这时,银行原来答应给信报的1000万元贷款,却没能到位。又一些人走了,又一些人数摇了。
崔恩卿夜不能寐。但当白天到来,他出现在报社时,仍是一派平和。他在全社大会上说:“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我们尊重个人选择。对走的人我们热情相送,同样,走了的人想回来,我们也举双手欢迎!”
他还说:“不要责备走的人。他们中,凡是为信报创业做过工作的人,报社都要发给他们一个纪念牌,在创业史中,要写上他们的名字。”
他坚决要求保证采编部门所需要的基本费用,保证报社员工的工资。那一段时期,几乎每一个信报人都想过:报社还能发出工资来吗?可每一个信报人都按时足额拿到了工资,奖金和稿费。
有谁知道,崔恩卿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去运筹维持报社正常运转所需的资金?
终于,到7月,华夏银行给了300万元的贷款,又从东方少年和北京文艺中心借到160万元。460万元到帐,崔恩卿首先做的,是招聘一支千人发行队伍,成立红骏马发行公司,来开拓信报的市场。
惊涛骇浪中,信报的影响在逐渐加大,信报的资产也在迅速增值。多家大集团产生了投资信报的意愿,并和信报开始了实质性的谈判,其中一家是北京广电集团。
2001年8月15日,这对信报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中午,崔恩卿请一直热切关注信报的北京广电集团的领导吃饭,特别声明:今天不谈合作问题。可吃完饭,广电集团的同志还是问了:我们的合作怎么办?
崔思卿缓缓说:我不好催你们,因为另一个集团的200万元定金已经打到了信报的帐上。我答应他们今天下午3点半,如果北京广电集团的定金仍然没有到,就和他们正式签约。
送走广电集团的同志,崔恩卿赶去北京小学,参加下午两点举行的信报发行动员大会,报社在那裏租了一个能容纳千人的礼堂。崔恩卿在会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会后,“红骏马”的1600人走上北京街头,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信报宣传活动。
就在这天下午3点半,北京广电集团把一张500万元的支票送到了北京娱乐信报社。
2001年9月18日,北京广电集团和北京文联正式签定了合作协议:市广电集团投资2500万元,与市文联合办信报。
这是一笔如同及时雨一样的投资。如果没有这笔资金,信报就不可能在10月的发行和广告宣传战中(这个月份,对所有的纸媒体来说,都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一举投入400万元,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胜仗。
而对于信报而言,和广电集团合作的意义,决不仅仅在于资金的壮大。广电集团和信报同属北京,两家的联手,实现了信报为北京做大一份新闻产业的愿望。而且广电集团所拥有的广播及电视的新闻手段和新闻资源,为信报将来立体的和多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广深厚的平台。这就是崔恩卿等待北京广电集团的加盟,或者说是信报加盟广电集团,等到最后一分钟的原因。
2001年底,盘点信报创刊一年零3个月的成果:发行量稳定在了20万份,广告收入2000万元。更甘美的果实,是建立起了一支团结、敬业、朝气蓬勃的新闻团队。
进入2002年,信报拿到了工商银行4000万元贷款的授信额度,报社发展所需的资金,得到了完全的缓解。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