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9节 《北京娱乐信报》的迅猛发展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北京娱乐信报》以690万元的前期投入在北京创办了一份需要5000万投入的都市报纸,业界和学界都认为是一个奇迹。2003年10月20日,由北京记协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主持的“信报现象与都市报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从2003年9月开始,清华大学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中心对《信报》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跟踪研究,对《信报》三年内在京城都市报市场迅速取得较大市场份额和广告额迅速扩大的骄人业绩、报社企业文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学界和业界的专家们,对《信报》的迅速崛起给予了高度评价。
《信报》从一开始创办就面临着市场和资金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信报》的资金非常紧缺,一方面北京报业市场强手如林。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它以5000万元的投资、大规模的前期宣传、强大的发行网络强势进入北京都市报市场,给刚创刊不久的《信报》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挤压和市场挤压。
在此不利情势下,崔恩卿等《信报》的决策层采取了稳步发展的战略思想和一系列灵活的战术操作。创刊初期,决策层就制定了“三年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一年赢”,低起点,周三刊,发行达到8万左右,当年月广告收入过100万元,从而赢得市场,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二年平”,周五刊,发行达到20万,月广告收入过200万,实现盈亏平衡,进入主流媒体行列;“三年大发展”,周七刊,发行达到40万份,月广告收入过600万,实现盈利,成为受关注、有影响的媒体。在具体操作上,他们把战略目标细化成切实可行的若干阶段性目标,并分解为各个部门的量化指标,采取积极稳妥的实施步骤。
《信报》创刊初期,启动资金690万很快就花完,原商定的后续资金由于情况有变不能到位,出现了严重的资金困难。崔恩卿采用负债经营的策略开始了闯关,他以品牌经营为龙头,带动资本运营和广告经营,以获取收益的最大化,再以收益推动品牌建设,滚动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先以周三刊32版实施低成本运营;采编上拼抢重大新闻,形成持续不断的报道热点,树立品牌形象;不断适应读者需求调整版面和报道形式扩大社会影响;策划一系列具有新闻亮点的报道活动,以赢得受众的关注与认可;强化发行、广告经营的助推力。上述措施的实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市场认可的效应。与此同时《信报》又利用品牌效应,积极协调处理与纸厂、印厂的关系,取得延迟付款的信任。2001年9月《信报》争取到广电集团2500万元的注资,终于渡过资金匮乏关。 崔恩卿在自己为此写的诗后自白说:“又是金秋。信报再度活跃在北京报业市场上,而且又有北京广电集团2500万元的资金注入,此举即是‘雪中送炭’,更是‘火上加油’。由此,信报真的开始了‘信天游’。
《信报》的崛起和崔恩卿个人的创业精神、事业心有紧密关系,他首先通过自己的个人魅力凝聚起《信报》的人才团队,吸引了一大批有创业精神的人才。他对事业的执着和认真深得投资方的欣赏与敬佩,纸厂和印刷厂都对《信报》采取了先印报再付钱的优惠政策。这也可以看作他们对《信报》的一种长期风险投资,是崔恩卿在业界的信誉促成他们的合作。当北京广播影视集团投资《信报》时,投资方要求的条件之一就是:崔恩卿担任《信报》的法人代表(社长)。可见,崔恩卿在投资方心中地位很高,他个人的精神和能量在《信报》的成功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信报》的成功被视为“绝处求生”、“背水作战”,崔恩卿在《信报》创办初期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回忆这段经历自述道:“每天晚上一沾枕头,就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压了下来。而且这些压力只能我一个人承受,许多话在当时不能跟任何人说……确确实实夜不能寐。”崔恩卿这种创业精神感动了《信报》的员工,使他们中大部分人在其他报纸高薪的诱惑下坚守自己的岗位和事业,也感动了《信报》的投资方,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过这样的观点,当一个经理人勤奋和认真,投资方才会把事业放心地委托给他经营,如果经理人懒散和缺乏责任感,就得不到投资者的信任。崔恩卿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是促成《信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认为,崔恩卿个人的声誉、影响、领导才能、办报理念、创业精神是《信报》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信报》是崔恩卿一个人的报纸。
宋建武认为,《信报》的办报经历是崔恩卿报业经营的又一个提升阶段,他用“与时俱进”来概括他的进步:
1.办报思路的进步。崔恩卿领导《信报》时的办报理念已经摒弃当初在北京青年报社的做法,不再走周刊、副刊的老路,直接把《信报》办成一份有特色的新闻纸。周刊、副刊重在追求可读性,在阅读匮乏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很有市场,在现在已经落伍了。现在的报纸不能光强调可读性,而是得使报纸上的资讯对读者有价值。
2.经营思路的进步。崔恩卿领导《信报》时把他以前提出的大经营观加以发展,提出了新的“四轮驱动”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更宏观的大经营观,适应了当前报业市场的实际情况。
3.敢于冲破观念的束缚。崔恩卿在领导《信报》时冲破了过去他办报观念上的不少束缚,比如过去他对融资问题非常谨慎,一直担忧资本的介入会对报纸形成控制;在领导《信报》时期,他突破了这种思想藩篱,积极促成融资的成功,为《信报》的跨越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上三个方面都表明崔恩卿领导《信报》的经历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