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祭坛上的中海油(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随后,傅成玉更开中国商业领袖之先河,首次在西方媒体上亲自撰文表明立场。在7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评论版刊出的“美国为何担忧”一文,他针对美国社会对此次收购的种种疑问,做出了一一阐述,他再次重申中国公司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公司就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首要的驱动力量是经济利益”。
中海油的第一波攻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傅成玉发表文章的当天,《华盛顿邮报》以“一场应避免的战争”为题发表的文章详细分析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为什么不会给美国带来威胁。它得出的结论是:中美关系是更重要的主题,如果美国一直把中国作为威胁对待,那么中国就真的可能变成美国的威胁。同一份报纸上的另一篇文章则指责美国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
2005年7月6日,优尼科董事会告知中海油,它将考虑撤回对雪佛龙收购协议的支持,转而有条件地支持中海油185亿美元的收购要约。CFO杨华兴奋地回到北京,向傅成玉汇报成绩。
中海油逆转
利用媒体引导公众了解收购的事实,这仅是第一步,而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舆论敦促美国政府加快审批其收购,借此提升优尼科股东们的信心,让他们相信中海油的收购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审批。
中海油希望抓住并赢得这一收购进程中的转机,在随后提出的收购建议合同中,中海油列出了一系列包括美国业务在内的分拆计划,并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说将考虑引入私人股本投资公司,以便在成功收购优尼科后,帮助公司顺利完成与这家美国能源企业的整合,潜在合作伙伴可能包括美国的凯雷集团(Carlyle),或者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Temasek)。
但对手的攻击很快转向了另一个角度:国家持股70%的中海油是代表中国政府与雪佛龙进行不公平的竞争。2005年7月12日,雪佛龙CEO戴维·奥赖利针锋相对地在《华尔街日报》傅成玉撰文的同一版发表文章称,雪佛龙强烈支持自由贸易,但自由贸易应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一个由政府提供资助的竞购者在自由开放的并购市场上不具备合法性。
这一招可谓击中了中海油的软肋。“就因为中海油是国有,所以美国有很多人在担心这是中国政府在购买优尼科,”汤盖文指出,“尽管事实上中海油在用自己的钱做交易,它的大部分贷款都执行商业化的利率,中国工商银行、高盛、摩根大通为中海油收购提供的贷款都执行商业利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海油前高管和一名参与过中海油海外上市的投行人士都承认,中海油的收购的确有政府参与的成分。“这是中国的国情。”这名前高管说。而该名投行人士则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国家利益总要高于商业利益。”
2005年7月13日,《华尔街日报》和 NBC News 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73%的美国人反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
此前,中海油已迎来了一个沉重打击:CFIUS拒绝了中海油的提前审查申请,在中海油和优尼科达成收购协议之前,该委员会不会启动审查程序。这意味着,中海油如果不能促成优尼科与之达成收购协议,就不得不等待8月10日优尼科股东大会对雪佛龙收购协议的表决,而即使股东大会否决了雪佛龙的收购,转而与中海油达成协议,该协议还面临在几个月后被CFIUS最终否决的危险。
“环境很不理想,”中海油的游说团队成员、Akin Gump事务所的律师丹尼尔·施皮格尔(Daniel Spiegel)表示,“华盛顿可能会对这宗交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坏消息接踵而至。还是在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就中海油收购事项举行首场听证会,数名证人称如果收购成功,美国在亚洲的利益将受损。听证会中仅有一位能源专家持相反意见。
次日,优尼科董事会10名成员召开会议,就继续支持雪佛龙还是转投中海油进行权衡。会议结束后,优尼科保持了沉默,其新闻发言人称:没有关于中海油竞标收购该公司的消息需要宣布。
在争夺进入白热化之时,华盛顿的媒体刊登了中海油的收购广告:一位棒球裁判员将向国会山发出呼吁,“让这成为一场公平的比赛”,不要在未了解全部事实的情况下就对这一收购交易下判断。肖宗伟说:“中海油希望能够影响国会议员对交易的看法。”然而有批评人士认为,这则广告可能会因带有教训的口吻而触发美国民众更大的反感情绪。
2005年7月19日,重新掌握主动的雪佛龙将收购价格提至171亿美元,并增加了其中的现金比例。次日,优尼科董事会决定接受雪佛龙加价之后的报价,并推荐给股东大会。至此,中海油只能“对此深表遗憾”,并将继续跟踪事态进展。
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努力已因重重阻碍而暂时处于停滞。在到此为止的竞购过程中,中海油始终经受着美国舆论对收购事件泛政治化的压力。它的精心策划与准备和不遗余力的造势都没能在宏观政经局势的左右下力挽狂澜。正如里昂证券亚太市场中国策略分析师罗福万(Andy Rothman)所言,它是此轮中美政治经济关系博弈中可能需要被放弃的一枚筹码,它将使中海油国际化的努力受到伤害,但可能有助于两国避免严重的冲突。
但过去一个多月里中海油的努力,无疑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公司最为激进和大胆的一次跨国并购行动。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就此放弃国际化。西方媒体已经在纷纷猜测,收购优尼科终告失败后,中海油的下一个目标是谁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