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9)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情,其它人都有两种不同态度:支持或反对,满意或不满,生克并存,两种态度形成两股势力,它们以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存在。当不满势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翻天覆地的势力。
这时有两种选择,一种办法是把这种力量全部压制下去,乃至在肉体上消灭他们。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直达人心的赏罚方法,疏导调整异己力量,耗散正在积聚的不利能量,来进行制衡。
两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第一种办法所付出的代价会更多一些,因为按兵法来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是一个客观规律。
秦朝末年,秦大将章邯与项羽交战多次,都没有取胜。秦二世对章邯不满意。章邯害怕了,派长史欣去观察动向。长史欣到咸阳,赵高躲避不见,有怀疑章邯之心。长史欣害怕逃跑,赵高派人追杀。长吏欣回到章邯军中把前事向章邯做了汇报,并劝章邯投降项羽。项羽此时军中少粮,不能继续作战,于是同意了章邯的投诚,立为雍王,长史欣为上将军。
因为章邯手下的士兵多是三秦之地人,项羽手下的官吏甚至士卒都对投降的秦兵傲慢无礼,动辄污辱谩骂。降兵都私怀怨愤地说:“章邯这个混帐东西,欺骗我们投降项羽,如果我们能攻入函谷关打败秦回家就太好了;如果不能,项羽率兵东进,那么我们的家属就要被秦全都杀了。”
项羽听说了降兵的怨言,不是顾全大局,做长远打算,采用计策收买人心,而是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兵,只有章邯、长史欣、都尉翳被排除在外,因此三秦的百姓非常痛恨这三个人,当然更恨项羽。
后来,项羽与刘邦约定先入咸阳的称王,刘邦先入咸阳,但项羽强迫其到巴蜀之地,因而又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
以上各种,都是项羽在强力压制异己力量,自己的力量也在慢慢地消耗殆尽,最后兵败垓下也就在所难免了。由此可见,赏罚也遵循柔弱胜刚强的规律,只有巧妙地收服人心,才能事半而功倍。
西汉末年,王莽一度被罢官回到封国新都,南阳太守见王莽地位尊贵,便派他的下属孔休担任新都相。孔休晋见王莽,王莽以礼相待主动结交,孔休知道他很爱贤,因此也以礼相答。
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来问候,王莽为答谢孔休,便送他一柄玉饰宝剑。孔休不肯接受,王莽说:“我之所以送这个给你,是因为我看见你脸上有疤痕,而用美玉可以消除。如果你不喜欢宝剑,我只把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你罢了。”说完便解下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孔休。
孔休还是不肯接受。王莽说:“你不肯要,是否考虑它太值钱了呢?但是又有什么比我们的友情更有价值呢?”说完便把剑鼻打得粉碎,亲手把他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见他如此真诚,才十分感激地收下。
王莽之所以能够以一个士大夫的身份而取西汉而代之,成功地把原来西汉的臣子都变成自己的拥护者,原因就在他不是用强权来压制他们,而是不断地拉拢人心,耗散了大部分的反对力量。
太监李莲英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连任了同治、光绪两朝内务大总管。因为他善于笼络人心,所以有时尽管一分钱都没有掏,却得了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