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8)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其次,以大德不以小惠还有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考虑赏罚问题,而不是一时的短见,赏是如此,罚也应如此。
在赏的方面,我们要说的是刘邦对韩信。
公元前203年,韩信征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
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你来帮助我,你却想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作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张良前去宣布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
刘邦打败项羽,与他的气度胸怀也密切相关,对看准了的人才,他不计成本地投入。不管韩信要权,还是陈平要钱,只要他觉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会给人。
以大德不以小惠,就是用大德得到人心,而不是以小恩小惠来买得一时之名。当面戏辱别人,固然无法得到他的真心,无法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自己服务。但如果目光短浅,也必将失去人心。
楚汉争霸中,作为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项羽的确主人敬佩,但作为一个霸主,他的所为却不能不让人有微词,成就事业,建立国家,首先必须取悦民心“顺德者昌,失德者亡。”
项羽势力正盛的时候,韩信却说:“项羽号称强大,但是所过之处杀人放火,肆意地残害生灵,老百姓不顺从他,就用暴力劫持。这是以势压人,名义上是称霸天下,实际上丧失了人心,因此不过是外强中干。”
刘备能够信任和使用三杰,但是项羽却相反,智谋他信不过范增,在鸿门宴上犹柔寡断,纵虎归山,放了刘邦;带兵打仗,他又信不过手下的众多大将,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最能暴露项羽无能莫过于他收买人心的方式。每当遇到伤病员,还要亲自送饭、喂汤。但是项羽对于人才,却不提供应给的东西,即使下属立下了大功,该封官授印,他把官印在手上反复磨玩,到了有缺角,也舍不得给人。正因如此,原来在他手下的人才如张良、韩信、陈平都转投刘邦。
后世史学家称项羽为“妇人之仁”,最终不得不惨死于乌江边上。
在罚的方面,诸葛亮和子产对这一点十分深刻的论述。
战国时,子产曾对子大叔说:“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以宽来收服别人。其次不如严厉些。大家都知道烈火危险,所以看见就避之不及,因而很少有人被烧死;而水看上去清净喜人,人们就跳到其中游玩,却不知道其中的危险,因而被淹死的就很多。所以一味以宽待人,示之以小惠,反而是害了他们。”
三国时,曾经有人批评丞相诸葛亮是个吝惜赦免宽大的人。对此诸葛亮回答道:“治世用人要以大德不以小惠。”一针见血地揭示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孙子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只有用大德进行赏罚的取舍,才能取信于下属,得到下属的尊敬、爱戴、上下方能团结一心,共创事业。项羽不能给下属带来发展空间和实际利益,怎么斗得过一个勇于给下属利益与空间的刘邦呢?
赏罚贵直达人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