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章 相机因时的智谋(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相机因时的谋略的实质还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着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一位部门经理因为工作努力表现优异而被提拔为副总经理,他更加努力。但是只过了两个月,他就被撤职了。
他迷惑而愤怒地找到了总裁。总裁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你确实比当经理时更加努力,但是你忘记了自己已经是副总经理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依随过去成功的影子,而不是因应时势地位的变化,采取新的策略,就必将被时势所淘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之所以能够与水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水没有固定执着的形象,而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智者和水一样,常常能够随机应变,明察事物的发展,并且顺应它们,而不是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智者总是活跃的乐观的,很少在人生的悲剧里出演角色。
相机因时,就是对事物的各种态势进行准确的判断,使自己的行动切合实际,因时势的不同而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的目的是保证自己处于优势地位,保证行动的成功。
为此,不但要对自己的处境、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透彻的了解,对对手的情况了若指掌,而且也要细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经过认真比较斟酌,作出自己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因时而动 见机而行
事物在萌芽状态而未露端倪的时候叫机,而机在不非常明显时,是不容易被觉察到的。把握时机而有所作为的叫势,势如不发展到顶头是不会自动断绝的。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对时机的把握与利用,认为凡事可违背时势的发展。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智者善谋,不如合时。”意思是说,圣人只能顺应时势捕捉时机,不能违背时机。聪明的人虽然善于谋划,但总不如顺应时势显得更为高杆一些。
范蠡说:“时不至不可琼森,事不容不可强成。”节令未到,不可以勉强植物生长;形势不允许,不应当勉强追求成功。
因此,一切战略策略,必须以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当,一旦过时了就应该放弃。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彼时,反过来也一样。刻舟求剑者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识时务,以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具体来说,在进行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时,战略必须宏观,大而化之,但这种战略却不能用来处理具体事情;当事情迫在眉睫或危如累卵时,就必须讲究权变,但权变不适合于在安定太平的环境里使用;威猛暴烈、苛刻寡恩的方法,对于镇压内乱很有效,但靠它来处理外部关系,就很容易导致众叛亲离;讲捧场、比豪华的方法,在与外人打交道树立形象很需要,但如果平时也这样做,就只能算劳民伤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