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淡泊名利当人梯,长江后浪推前浪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份蓄势待发的事业,都需要所有人为此作出默默地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发出璀璨的光芒,离不开无数老一辈航天人的努力,他们不求名利,远居荒漠搞科研,对于本职工作,他们做到无怨无悔。同时,他们还发掘、培养新人,使航天事业后继有人,迸发勃勃生机。全国劳模、冷焊专家陈钟盛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的退休职工,已经70多岁了。虽然退休多年,但一直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知识技能,帮助单位解决问题,培养新人。陈钟盛是白族人,是地地道道的少数民族。陈钟盛的故乡非常远,远在云南的大理市。陈家几代人没有读过书,到了父亲这一代仍然斗大的字识不了几个。但是深明事理的阿爷常说“成龙的上天,成蛇的下地”,而人要想成“龙”必须先有文化。因此尽管家境贫寒,陈家仍然省吃俭用,供陈钟盛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51年,陈钟盛到昆明工学院学习机械制造专业。那一年,陈钟盛刚好23岁。1955年,陈钟盛被分配到公司当了一名机修技术员。可是等他进了工厂,趴到绘图板上拿起画规和三角板时,却惊讶地发现技术员这碗饭并不那么好吃。在工厂呆过的人都知道,机床上的很多部件是用铸铁制成的。有人统计过,铸铁件的重量约占机床总重量的80%以。可是多年来,铸铁件损坏后却无法修复,工人们要么更换备件,要么自制一个新的。而制造一个新的铸铁件又实在太麻烦,得经过测量、绘图、做木模、翻砂、浇注和机械加工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不仅周期长、成本高、浪费大,而且还影响了型号的生产进度。为了赶制新的铸铁件,陈钟盛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破损部件进行测绘,有时候为了绘制一张图纸,得忙活几天、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看着那些被判处“死刑”的铸铁件,陈钟盛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在忙活了7年测绘之后,他开始不那么“安分”了。陈钟盛去请教老同事。老同事告诉他铸铁件并非不可以修,理论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热焊法”,一种是“冷焊法”。其中“热焊法”因条件苛刻,极少有人采用。而“冷焊法”却具有操作简便、零件变形较小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不过这种焊接技术比较复杂,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这个信息使陈钟盛看到了希望。1962年,陈钟盛决心攻下铸铁冷焊这个难关,结束铸铁件不能修复的痛苦历史。攻克铸铁冷焊术的关键首先是试制一种性能良好的焊条。到1966年,经过无数次试验,陈钟盛在其他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大力协助下,终于成功试制出了一种奥氏体铁铜焊条,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工艺方法,突破了铸铁冷焊的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到1972年,他先后试制成功了9种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的铸铁焊条,扩大了铸铁冷焊的应用范围,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此,1978年陈钟盛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他的铸铁冷焊技术荣获了重大科研成果奖。
后来,陈钟盛的研究成果又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85年,陈钟盛又研制成功了用低氢型普通低碳钢焊条替代镍基铸铁焊条和其他色金属焊条的铸铁冷焊新工艺,使焊条成本下降25~30倍,并被确认“中国首创,各项技术指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后来,这种焊条被国务院确认为“七”期间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陈钟盛的铸铁冷焊技术在全国声名鹊起。几十年来,陈钟盛每到一,都要见缝插针地开展技术讲座。据统计,截止到1999年4月,他共举办学习班29期,培训焊接人员1900多人。陈钟盛说过:“我愿更多的人掌握铸铁冷焊技术,在实践中解决更多的铸铁冷焊难题,在理论上攀登新的高峰。”在中国航天团队中,像陈钟盛这样提携新人的例子特别多。中国在决定设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时候,就明确提出,要通过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造就新一代航天科技人才。无数的老院士、老专家发挥把关、顾问作用,既保证了产品研发的成功,又加强了年轻干部的培养。在老同志的扶持下,一批年轻的总指挥、总设计师在老同志的传帮带和岗位职责压力下增长了知识和才干,迅速成长起来。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从事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科技人员约有10000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年轻人,许多年轻同志已走上了关键领导岗位。他们为保证我国载人航天后续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必将成为中国进军世界航天高尖端领域的人才基石。中国航天员中心是一个“矢志航天,团结攻坚,科学求实,创业奉献”的光荣群体。在这个集体中,无论是航天员还是教练员、医生;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保障人员,他们视祖国的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不求名也不求利,用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默默无闻地搭建着中国航天员的飞天之梯。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项不断飞跃的事业,它需要无数同样朝气蓬勃的航天人为它导航。目前,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为48.7岁,比发射“神五”飞船时平均年轻了5岁;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时,被任命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戚发轫59岁,火箭系统总指挥黄春平54岁,而2004年接任戚发轫的神舟新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年仅42岁;火箭系统接任黄春平的新总指挥刘宇也年仅42岁。从1992年到2003年,仅火箭系统的设计师,就平均年轻了18岁……这些,都是无数老一辈航天人精心培育的结果,是我国航天事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所在。名利皆为身外之物,每一个员工在完成每一份工作时,都不应该在名利上斤斤计较,否则,你将失去很多机会。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心态:我的工作,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事业,事业成功了,就是我成功了。身为企业员工,企业的发展就是你的成就。你完美地完成每一份工作,就是给你的企业发展添砖加瓦。你的努力,也在无意之间有力地帮助了同事,共同走向成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