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0节 [焦点]复兴东北(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旧瓶新酒:老工业基地的市场提升之道
——访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冬林副院长、纪玉山教授
2003年8月3日下午,温家宝在长春市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会上,温家宝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计划。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了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宋冬林副院长和纪玉山教授。
1.滞后
《21世纪》:为何老工业基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远远滞后了呢?
宋冬林:从历史上讲,受传统计划经济影响时间最长的地区应该是东北地区。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主要布局在东北,东北的大型、超大型国有企业的密集度和规模在国内也是最大的。
在传统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本就不必考虑市场:原材料、产成品都是国家计划调拨。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和价格的逐步放开,企业开始逐渐走入市场,但是东北地区因为聚集了大量国家的重点企业,考虑到改革的渐进性,即便在南方的一些地区经济已经完全放开的情况下,东北的这些大企业依然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两种体制双轨并行的模式。双轨价格在东北的一些大企业当中依然存在,比如石油、煤炭企业中依然还有相当一部分要执行国家的计划价格。这也使得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东北地区的改革在一定意义上滞后于全国的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的发达地区。
现在东北企业对市场的种种不适应,恐怕我们还要从体制上找原因。
首先是观念上的原因。东北搞计划经济的时间很长,这种体制给企业、职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整个大环境开始搞市场经济体制了,但是传统的观念在相当部分的政府官员、企业和职工的头脑里还顽固地存在着——企业既然是国家的,“国家总不能见死不救啊!”所以他们就在等国家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抓住当时的历史机遇充分发展起来。到了90年代,当企业回过味来想要改革的时候,沉重的历史包袱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了。
其次是历史包袱的问题。长期以来东北的一些大企业,向国家上缴了大量的利税,使得企业的自有资本不足,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东北地区的工艺设备能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只有20%左右,大部分工艺设备相当落后),产品成本高,消耗大,加上负担重(主要是离退休职工),企业越搞越困难,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2.问题
《21世纪》: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纪玉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问题在于结构不合理,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国有经济占东北经济的比重高达70%以上,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从产业结构来看,东北地区主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老工业基地主要以重化工业为主,如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等,这些产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资本密集、技术水平要求高,而这些产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加上技术改造投入不足,成本上升,效率低下。
《21世纪》:既然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不是说应该放弃发展重化工业,转而发展第三产业呢?
纪玉山:不是这样的。这种不合理表面上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而实际上在于技术结构的不合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上看,东北适合发展重化工业。东北首先具有资源优势,大庆油田、鹤岗煤矿、鞍山铁矿等等;东北有人力资本优势;城市化程度比较高,适合搞大工业;雄厚的工业基础,自日本占领时期开始,东北重工业就有了一定基础,前苏联援建项目形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最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从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布局和发挥比较优势考虑,东北应该发展重化工业。但是,这些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已经严重落后,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已经刻不容缓。
技术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要一提到技术创新就只想到IT、生物工程。对传统产业原有技术的升级改造,从国外引进技术,都是技术创新,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方向就在于此。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中期阶段,正是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机床等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这些部门的工业产品还有大量的国内需求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因此,东北经济的发展不能盲目模仿南方地区的经验,而是应该立足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以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工业为重点,成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发动机。
3.旧账
《21世纪》:能否估算一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大概有多少?
宋冬林:我手头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是在1965年我们的统计是这样的,东北所提供的石油占全国石油产量的78%以上,钢材占到44.6%,水泥在23%以上,煤大概在23.1%以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材料,而当时的原材料采用的是计划调拨的方式,价格非常低。通过价格转移因素,东北实际上已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一方面,当时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的利润大部分都被国家拿去了,当然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但是,大型和超大型的国有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东北。
第二个贡献是向其他地区的国有企业提供了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像现在的东风汽车厂,它当时相当一部分熟练工人和管理干部都来源于一汽。我国后来发展的几个大油田,它们的骨干也都是从大庆调去的。包括上海的宝钢,相当于一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也是来自于鞍钢。
《21世纪》:如此说来,中央政府就应该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承担一些责任,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可不可以这样说?
宋冬林:一定意义上可以这么说。首先是历史的欠账,这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离退休工人的社会保险,在这一点上中央态度很明确,就是说对辽吉黑三省的历史欠账尤其是社保这一块,中央要有一定的支持。
另外一部分是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长期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装备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原本有一部分的积累应该转化为技术改造的投资,当年是被当作利税全部上缴上去了,而现在需要技术改造的时候又没有了投资来源。这方面中央也应该考虑给东北一些支持。
《21世纪》:如何看待东北的下岗、失业问题?
纪玉山: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失业问题的确有些严重,但是,我并不悲观。这些下岗工人都是熟练劳动力,在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后,这些工人会很快通过培训适应技术的变化,成为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本。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进行体制转换,才能激发出活力。同时,从这里也能看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紧迫性,如果再过十年,这些熟练工人就会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再培训的可能和作用就不大了,不但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而且还会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