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节 竞争与融合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沪浙苏的竞争与融合
2004年2月25日,从上海和南京传来的消息是,英国石油公司(BP)在上海化学工业园区投资高达25亿美元建造的90万吨乙烯项目、南京扬子石化公司烯烃厂与德国巴斯夫合资的60万吨乙烯项目,都将陆续投入生产。
BP上海化工区乙烯项目和扬巴乙烯项目的规模,一直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南京与上海“近在咫尺”,且BP项目落户上海的时间晚于巴斯夫落户南京,因此上海与南京这两年经常遭受“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批评。但双方都有自己的理由,一方认为:“即使加上壳牌在惠州的项目,上海和南京的乙烯项目工程全部建成后,也只能满足中国市场一半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表示:“乙烯是石油化工产品最基础的原料,中国缺口很大。况且南京和上海的乙烯项目,下游产品还有差别。”
事实果真如此吗?
1.
上海的“苦衷”
其实,批评上海与南京在石化产品领域重复建设,只是近年上海的临近省份,尤其是江浙两省埋怨上海与他们在港口和制造业等领域“抢饭碗”的一个典型案例。
2003年年中,上海市市长曾明确表示,上海要避免走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空心化”的老路,努力成为国际大都市中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但此前出台的“173计划”则引起了周边城市的强烈关注和担忧。有人撰文指出,上海新建的嘉、青、松3个工业园区,面积相当于一个苏州工业园区、两个苏州高新区的总和,根本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可见,苏州对上海“173计划”的担忧跃然纸上。但上海此举绝非“一时冲动”。近几年,商务成本增长过快,已成为影响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跨国公司将“大脑”安置在上海,而将生产基地选址苏州、嘉兴等周边地区,就是为了避开上海高企的商务成本。2003年,台湾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TSMC)落户上海,“173计划”功不可没。
此外,上海也有大批劳动力需要安置。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算了一笔账:上海市总面积6430平方公里,相当于6个香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670平方公里。虽然上海正大力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但6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部发展第三产业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在这块土地上发展工业制造业,是上海“无奈的选择”。对此,杨建文认为:“周边省区对上海发展制造业有意见和想法,但上海也有难念的经。”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主任华民则从另一角度表达了一些无奈:“上海的制造业不能少,但是不是一定要成为制造业中心,关键要看江浙是不是愿意把服务业让给上海做,上海搞第三产业服务整个长三角,但眼下浙江和江苏都把服务留在省内,上海拿不到这个市场。”
显然,在都有自己理由的情况下,关键还是协调统一,这是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
2.
互相靠拢
有专家指出,由于上海的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上海现在要想恢复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已不可能。不过,上海需要时间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转移,而江苏和上海近几年在产业结构上的某种重复,只是一种“历史的延伸”。不过有迹象表明,近年来,上海与周边省市尤其是江浙两省也在“互相靠拢”,以避免在即将到来的下一轮大发展中,再走产业趋同的老路。
上海的传统产业转移,其实早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比如棉纺织业,现在上海已难觅踪迹。如今,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货运中心已成为上海下一步发展的重头戏:比如制造业领域的造船、地铁列车等特种车辆,再比如国务院正在论证的干线飞机项目。“总之一句话,上海尽量避免与周边城市在同一产业层次上竞争。”杨建文表示。
江苏对上海的善意作出了反应。江苏省经贸委的一位官员透露,江苏省已经制订了一份“双倍增长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机械、纺织、化工、冶金等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一倍;电子信息、医药、汽车的销售收入增长两倍。“这个发展计划我们搞了一年多,”这位官员说,“目前正等待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而且,“规划中的这些产业肯定是与上海错位发展的。”
刚刚拿到中国农业银行一份“大礼”的浙江,更是强调在2003年提出的“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2月2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加强合作接轨长三角经济发展协议”,中国农业银行将在3年内给浙江省分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000亿元。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表示,这笔资金投放的重点是基础设施、能源交通、信息化、生态保护,以及相应的教育科技文化。而且,“不会按照额度将贷款分到各个市,而是把浙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项目推荐给银行”。吕祖善还指出,首先,浙江的基础设施要接轨上海;第二,要推动信息的接轨,包括科技、人才、教育的接轨,从而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第三,要推动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使之“成为全世界最具有生机、最具有活力的地区”。
显然,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如今长三角区域内各地政府的共识。而后面一个更大的目标是:融入全球经济,成为继纽约等五大城市群之后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3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被称为“世界规划第一人”的彼得•霍尔爵士曾感慨:“如果长江三角洲保持目前的发展趋势,50年后,它可以与伦敦、纽约比肩,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大都市圈。”“无论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巨轮的领航者,甚至被认为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有关专家如是评价。但种种迹象表明,对长三角来说,真正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尚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标准相比,上海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外经济交流与投资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软件功能也有待加强,因为上海的政府职能、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软件指标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如果上海不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第六城市群的目标就很难实现。”华民指出,对上海来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的难度,“比如金融改革没有到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另外我们还没有对外开放资本项目,而且现在国内是多个城市在争夺金融中心的地位。”而在最基础的物流港口条件上,长三角还存在着配置与分工协调的定位矛盾。此外,与其他世界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相比,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不高。“尽管把两省一市加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规模,但各自为政以后,和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就没有竞争力了。”华民强调,“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把市场分割了。”
有专家指出,“融入世界经济圈的重要前提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内部真正实现经济一体化,但在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政府还有很多行为是在阻滞这个进程。”
除了产业同构和城市同构的弊端外,长三角目前尚未实现宽带网等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市场体系上也被人为分割,如人才、房地产、产权等市场都不互通。
“所以,关键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合。”华民解释,“真正的融合是各个地方政府都退出具体的市场经济活动,不是去全力抓招商引资,而是让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生产更有助于市场一体化发展。”
虽然现在“大家都认识到相互恶意竞争成本很高,很多政策也开始统一,比如劳工的政策,关于银行控制风险的政策”,有关人士强调,“但问题是,政府的介入还是太紧,很多内在的因素还没法统一。”显然,在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存在的现实,要消除存在于各行政区域之间的无形壁垒,真正做到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应该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华民的理由是,一方面,基于国家的利益,中央政府要求深化改革;另一方面是国际的压力——全球自由化贸易体系和自由资本流动的机制,必然要求进入中国市场的自由选择权;此外,中国的企业家也在发展,要求市场畅通流动以实现一体化的力量会越来越大。(记者杨瑞法丁琳)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