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八章 团队梦想,梦想团队(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创造力的桎梏        异中求同,不如同中求异。   —法国作家让·吉东(JeanGuitton)    团队膨胀的时代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典型的团队会议,主题是什么无所谓,脑力激发训练、专案报告或业务规划,都行。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大约12名团队成员围坐在一个圆形会议桌旁,主席坐在最醒目的位子上。大家面前都放着咖啡,一角的幻灯机在屏幕上打出一张张幻灯片,满篇都是图表和文字。人们不断地进行激烈的讨论,并且轮番发言,不断用手势和声调强调着这些资料。听众不断发问:这份报告有什么弦外之音?这个数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和我们有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发言者则不厌其烦地作出回答,间或还会有一两人表示异议。  这种讨论会的形式不外乎对话、讨论和辩论。有时候,也会有一两个人在旁引导。大家形态各异:有的身子后仰,也许在思考问题;有的身子前倾,可能在研究资料;有人在动幻灯机或在写幻灯片;有人认为会开得太慢了;有人则试图支持这次讨论;也有人自始至终一言不发。陈词滥调和管理术语充斥着整个会议过程。虽然,也有人会观察其他的人,但大多数人最常看的还是手表!有人着急参加下一个讨论会;有人想回到工作岗位上;有人编出五花八门的理由,提前离开。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形态,会议成了时间的杀手,很多经理人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花在这上面。  在管理学世界里,“团队”一直是一个近乎于神圣的概念:正面、积极、有创造性,同时也是和谐与道德的象征。我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主德国有一个短片,记录了一座纪念碑的揭幕式。纪念碑上镌了一行字:“从我到我们。”旁边还有解说词:“团结就是力量!”  这听起来已经落伍了?才不。“团队精神”一直都存在于很多现代企业当中。我们正处于一个团队爆炸的时代:主管把下属称为“我的团队”(弦外之音是“努力些,小心我收拾你们”),不过,他可不认为自己也是团队的一员;很多中小企业喜欢称自己为“团队”、“小组”,以免落伍;“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几乎是应聘者的必备条件;面试必备手册则提醒应聘者,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一份来自1999年的报告指出,177个接受调查的公司都把“团队合作精神”当成是高校毕业生的首要特质。接下来的特质才是“流动性”、“可替换性”、“企业家精神”。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企业一直把专业知识看作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但现在团队精神却占据了首位。如果你的考评不佳,可能不是因为能力不够或业务不好,而是因为缺乏团队精神!  这种现象和现代社会的特点有关—一切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业务被分成好多部分,然后由各个相应的团队负责,但最后的成果和功劳却属于主管。企管课程里有一句话:解决问题的企业内部体系必须比问题本身更复杂。也就是说,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比市场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这样才能抓住任何可乘之机。反过来说,如果企业中只有一人思考,而其他人都听命行事,那么这种企业的复杂性就很低,无法适时把握市场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企业的复杂性,充分利用员工的潜能,让所有的人都加入思考的行列。因此,开会就成了企业的主要活动之一。  于是,团队成了救命稻草。按理说,团队应该是跨专业、跨职能、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团队成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力、强烈的工作动机。不过,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被当作灵丹妙药的团队无法发挥效用,而且逐渐显露出风险和副作用。是不是在组成团队以前,员工应该先做一下“团队角色测试”?    不清楚、不合理、不可能    在一次求职面试中,有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去应征项目经理。主试官问:“你是否做好了成为团队一员的准备?”“当然,”他志高意满地回答,“我想做团队主管。”全场哄堂大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团队成员”在大多数公司里意味着什么。    团队这种形式是不合逻辑的。    大多数企业的决策模式都是等级式的。团队应该横跨在等级中间,独立于等级权力以外。但事实上,团队还是会受到等级决策模式的影响。这自然会削弱团队的功能,就像本书一直阐述的:个人永远是对的,组织永远是错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团队中所隐藏的矛盾吧。  团队界限不明 在企业体系中,组织各部分之间的界限很明显。然而,团队界限就不十分明确了,而且从来也没有被清楚地定义出来过。团队形成的新结构,会对公司产生威胁,危害各方面的既得利益,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特别是旧的管理阶层,为了维护权威地位,他们会启动公司的免疫系统,以对抗新的挑战者。于是,公司中就会产生很多纠纷,管理阶层对团队成员横加干涉,或者由他们决定团队成员。总之,到了最后,团队成了没有实权的组织。此外,团队的规模大小也是公司政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的。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五人以上的团队很少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权力界限不明 如果一个团队的任务只是收集资料,那我们应该赋予它决策的权利吗?很多企业没有明确员工资源利用的权限,也没有确定任务执行期限。于是,团队在接受任务之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来确定隶属关系,从而耽误了任务的完成。而且,一个团队经常有很大的决策权。不过,如果团队的业绩不佳,而管理阶层又认为设立团队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只能以“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任务”来做借口了。  团队内部充满竞争 信任是团队合作的首要前提,在团队中,这一点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不过,稀缺的资源、无限的欲望,使得团队内的个体之间充满了善意的竞争,而且成员越多,竞争就越激烈,他们都在争夺稀缺资源—职位。只有对自己有利时,员工才会甘心情愿参加团队工作,而其他成员对他而言则是走向成功的工具:“在激烈的职位竞争中,我只对一件事感兴趣,那就是别人的失败。”  这并不是恶意的企图,但要想在等级制度的金字塔中傲视群雄,你就必须在斗争中取胜,至少要在团队中显得高人一等。于是,尽管团队需要合作,但是更重要的是勇于表现自我,至少要让他人对你的成绩予以肯定。在这种高度竞争的企业环境中,强调员工的信任无疑是缘木求鱼。在压力之下(绩效评估就是压力,持续的绩效评估就是持续的压力),员工们只能舍弃平行的合作关系,重新回到垂直的等级制度之下。  所以在竞争条件下,团队合作难以进行,成功的例子更是凤毛麟角。对于企业高层来说,团队合作无异于一个神话。  团队合作需要密切沟通 对于等级制度来说,决策是不需要任何正当理由的。不过在团队中重要的不是等级,而是任务内容。所以,团队中的创造性决定来自于辩论。在决策过程中,不同的经验、观点和兴趣经常会发生碰撞,最后取得平衡。因此,团队成员通常都不能预先估计任务的方向与结果。  团队成员需要互相适应,他们必须具备出色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很强的包容性,这样才能推动、改变工作进程。由于面临这样一个重要的平衡问题,所以,团队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突出业绩。他们首先要克服不同的工作、思考习惯带来的冲突,然后才能感知和适应对方的行为。不过,实际情况常常令人失望。很少有人会尊重他人的原则,也很少有沟通,辩论和质疑则是家常便饭,成员之间彼此对立,敌对气氛充斥其间。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赢家,别人则是输家。在团队中,如果每个人都有否决权,工作一定难以完成,此时,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慢”。    团队工作会丧失个体的一致性。    团队本身也具有某种程度的权威性,所以它也能或多或少地摧毁个体性。每个团队成员都随时准备接受审阅,为了寻求共识而妥协,放弃自己的一些观点。也许,团队取得共识时,你已经看不出哪里还有你自己的想法。结果,个体看似被包容,其实是被看管;看似被吸取,其实是被摧毁;看似被提高,其实是被改造。在我看来,为了表现自己的合作能力,就必须自我局限,甚至和大家一起嘲笑自己的建议。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团队工作,所以不能把团队模式变成企业制度,而应当根据特定的任务内容,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团队。  纪律化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后,还有漫长的团队会议,但所有人都只想着回家。于是大家就匆忙提案、讨论、投票、通过、定案。然后,散会,回家!  第二天早上,如果你私下问每个成员对于这个提案的看法,他们可能会对最后决议提出不同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不过,团队纪律具有极大的约束力,员工们只能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然后默念:“OK,到此为止,不要再提这件事了。”过于严格的纪律可能会错过重要的发展机会,或者导致错误的决定。就像罗伯特·穆齐尔(RobertMusil)说的:“中间路线就是能把一群天才统一起来的路线。”  缺乏责任感 人类一个很大的惰性就是在集体中放弃思考。有人讽刺地把团队诠释为“太好了,让别人去做吧”(TollEinAndererMacht抯),这表示,团队被视为分工的旋转木马。这就产生了结构上的责任分散问题,人人都很容易推卸责任。在所谓的“梦想团队”中:舵手,不会想点子;记录员,几乎没人打扰他;爱发牢骚的人,忙着在汤中找头发;自以为是的人,喋喋不休地指责公司的结构问题;和事佬,来回穿梭。就像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一样,大家都躲在团队的保护伞下,得过且过。  言行不一 企业最喜欢用滥用口号,比如,以顾客为主导、企业家精神……这些表面口号掩盖了事实发出的声音。在团队工作中,也存在这种现象。一个声音说:“要有团队工作能力!”而另一个声音却说:“按照个人业绩发薪水!”公司薪资制度一如既往,依然以员工的个人绩效为标准。团队整体加薪?你听说过吗?没有吧!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钱袋,才不会被公司的口号所蒙蔽呢。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