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18节 节约人才,从管理开始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节约人才,从管理开始
——四眼田鸡“人才高消费”的血泪史
人才高消费是近年来我国大陆出现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似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也蔓延到香港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在很多港台电影、电视剧中都有体现,《喜剧之王》就是其中之一,下边这段对白大家肯定也还记忆犹新。它也是侧面反映人才高消费的经典场景。
场景n+2
人物:四眼田鸡 导演 基哥
四眼田鸡:拍戏呀?
导演:不是,是儿童卡拉OK。
四眼田鸡:小朋友唱的?
两人(齐唱):BELIBALA,BELIBALA,BELIBALA。
(天仇在远处,作出恼火的样子。四眼田鸡也作出恼火的样子,但还同时唱着儿歌。)
导演:你干什么?
(天仇作出黑社会指人的样子,四眼田鸡照作并一直保持这个姿势和导演说话。)
四眼田鸡:你知道吗,香港经济不景气。
导演:因为金融风暴嘛,都要怪那个索罗斯。
四眼田鸡:还有很多因素呢。东南亚经济大崩溃,印尼大暴动,新加坡大贬值,香港又负增长,很多企业都千疮百孔啊。
导演:我看呐,还会引起新一轮的全球骨牌效应的大衰退呢。
四眼田鸡:哎,你对经济蛮有见解嘛。
导演:当然了,我以前在香港大学读经济的。
四眼田鸡:是吗?我今年毕业的。
导演:是吗?我1996年毕业的,这张是我的名片。
四眼田鸡:原来是师兄啊。你好,你好。哎,怎么你现在在拍卡拉OK啊?
导演:没办法了。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天仇看他们说的很热闹,认为搞定了,就在一旁逗一个光屁股的小孩。)
四眼田鸡:我现在没事做,就先做黑社会喽。看到你们在拍戏,我是来收保护费的。
导演:基哥,有人来收保护费。
基哥:谁收保护费呀?
(四眼田鸡看着比自己高两头的基哥发呆。)
四眼田鸡:现在香港经济……
(基哥一脚踢过来。)
没事儿侃两句——
人才高消费是企业管理落后的产物。
从上边这个场景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人才高消费的主要诱因是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其实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香港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进黑社会混,且做收保护费的工种,悲哀!
其实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进入黑社会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四眼田鸡所入的这个社团也真是不知所谓。好不容易收到个大学生,居然分配去收保护费,真是难以理解。这从侧面反映出“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宏观经济不景气是诱因,微观管理落后才是根本。
背景资料
四眼田鸡,香港大学经济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毕业的高才生。他经过四年寒窗苦读后练就了一身本领,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无情地袭击了香港。以四眼田鸡为典型的大学毕业生光荣地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在当时“尸横遍野”的大环境下,四眼田鸡还算乐观上进,他坚信凭借自己一身的本领,只要肯降低身价,从低做起,还是前途无量的。于是他进了洪哥的财务公司,走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镜头转向洪哥这一边。洪哥是香港某大社团分公司的某一分部的小头目,手下有十多个下属。他掌权的部门美其名曰“洪财务公司”。由于恰好遇上金融风暴,香港出现了很多“负资产”,很多人被迫借债度日,于是洪哥的生意就蒸蒸日上了。日益膨胀的业务使洪哥深感人手不够。他看到满街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于是便突发奇想:“我也招几个大学生来顺应一下时代发展的潮流,既便宜好用又能提高公司的人力资源层次。”洪哥此时露出了奸佞的笑容。
四眼田鸡刚进入洪财务公司时是满怀热情,准备大干一场的。但是洪哥给他分配的第一项工作就令其心凉了半截。职务:信贷员(其实就是收保护费的)。四眼田鸡非常无奈,但也只好为五斗米折腰了。不过他还算是学以致用,为了收保护费,居然把经济理论全都用上了。但始终未能逃脱被揍得鼻青脸肿的下场!
“人才高消费”之始末
很奇怪,为什么人才高消费这种现象发生在中国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种现象在其他发达国家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别人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高消费,反而认为是非常正常的。当然了,他们的大学教育早已经成功地转化为大众教育了。
中国现在似乎也在作这方面的努力。然而在国外成功应用的东西搬到中国往往就会变成畸形。近年来,大学扩招的速度比“长征二号”还快。可怜的是相对应的师资、设备等配套设施远远没有跟上。在一轮恶性扩张后,我国的大学毛入学率迅速上升,似乎成果相当显著。但是,一系列新的问题很快就接踵而至了。
首先,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似乎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近年来似乎还有恶化的趋势。
其次,扩招之后大学生批量地涌入市场,而且是集中地涌入到上海、北京、广州等几个市场。
再次,这几个地区(北京、上海、广州等)的用人单位被局部供大于求的乐观情况弄昏了头。再加上管理上的不规范,所以一再地把用人标准提高。
如何应对人才高消费问题
宏观经济的因素和毕业生的择业观这里暂不探讨,因为我们无法控制。我们只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探讨一下如何应对人才高消费的问题。
很多企业老总认为人才供过于求对企业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企业在招聘时议价能力更高,可以节约更多的人工成本。其实并非完全如此。
我们要客观地分析一下人才市场的现状。表面上看似乎是供大于求,但是再仔细想一下,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应量剧增,而配套设备又没能跟上。很明显现在的人才供应中良莠不齐的现象将会越发严重。换句话说,企业招聘合适员工的难度更高。另外,由于求职者的议价能力削弱和宏观环境的不利,这些都会逼迫他们以较低的身价与企业签约。这往往是个危险的信号。一进企业就有被压榨的感觉,以后如果没有太大改善的话,这些员工的不满情绪会与日俱增。这样带来的生产率低下和资源浪费乃至跳槽的成本也是很大的。表面上的供大于求并不值得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盲目乐观。
应该怎样利用好这个表面上的、局部的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呢?虽然是表面上的、局部的供大于求,但本质上还是说明了人才供应量比以往增加了。只要企业在招聘时以“合适的成本吸引最合适的人才”为向导,这样就会吸引到对企业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人才。
“人才高消费”之降温良药
具体地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要真正尽到部门的义务,把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核心工作都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业绩评估、工资体系设计、培训体系设计还有就是招聘体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关联性十分强,其中一项没做好或根本没做,都会影响到其他工作以及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做好了,那就已经有了很好的铺垫,一切都水到渠成了。招聘时,只要把年初或月初制定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各员工的业绩评估表以及主管的意见搜集好,招聘需求大体上就已经出来了。然后我们再挑出招聘岗位的工作分析文件和业绩要求、工资标准、培训项目等,那新员工入职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差不多了。其实这些流程并不新鲜,但是很多企业都没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意识,或者他们认为这样做麻烦,或者他们看到人才市场“大好”因而头脑发热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如果这些原因不存在,再坚持“人岗匹配”的原则进行招聘,人才高消费就“高”不起来。
让我们再回到《喜剧之王》的例子。洪爷真是人才高消费的典型啊。上边也说过了,堂堂一个香港大学毕业生居然去收保护费,这跟让一个不会喝酒的人一口气把一瓶价值连城的“路易十六”生吞了有什么区别啊?心疼啊!本来以为香港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经济、金融中心了,很多东西都已经与国际接轨或走在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管理方面,香港的管理人员一直以专业人士自居。但是香港的黑社会组织好像就没有跟上这个亚洲国际都市的步伐,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家族企业阶段,管理跟不上,这些组织永远都上不了层次。但愿他们真的不要上层次,不要与国际接轨,最好是退回到原始经济时期,最后像恐龙一样灭绝。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