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通过乱象丛生的上海社保案透视腐败利益共同体

作者:慕 衡

字体: 【



旁尴尬地高耸着。这个被称为沪上乃至中国第一烂尾楼的项目,在多数上海人和政府眼里极煞风景。
  东海广场项目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486号,最初由上海天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天怡公司)拥有。天怡名为民营企业,但背景相当复杂,其中一度包含有不明“干股”。天怡在获得东海广场项目后,因手头没有资金,迟迟未能开发。
  1994年,浦发行社保部受有关指令向东海广场投资4.8亿元,项目由此动工。然而天怡公司一直拒绝就东海广场设立项目公司。浦发行社保部虽有巨额投资,但不能体现为项目产权,只能采取借款名义。
  东海广场启动开工后,天怡将建设用地许可证等全部办理到自身名下,而非与浦发行社保部共同持有,理由是浦发行作为银行,不能投资房地产项目。此时,浦发行背后的社保基金的投资权益,已被完全虚置。
  至1998年,因中央清理整顿社保基金投资,上海社保基金后续投资受阻,东海广场就此停工,合作双方矛盾激化。天怡公司铤而走险,擅自成立了上海天堡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天堡公司为中德合资企业。天怡在其中的投资,正是来自东海广场的相应资产。天怡此举,意在抛开浦发行社保部,转向外方融资。
  1999年1月,浦发行社保部将天怡公司告上法院,要求中止后者侵权行为,并明确自身在东海广场的投资。由于东海广场自始至终未能成立项目公司,法院判定浦发行社保部的投资无法律效力,东海广场项目所有人仍是天怡。
  法院判决天怡公司偿还4.8亿元借款本息,由于当初浦发社保部与天怡约定的将近20%的借款年息过高,明显违反信贷政策,得不到法律保障。最终,法院判决天怡按正常贷款利息还本付息,总计约5.48亿元。
  然而此时,东海广场仍然烂尾,天怡公司根本无法还本付息。2002年前后,浦发行旗下的安联投资公司从银行手中接手东海广场的运作。在安联的努力下,东海广场的复建确有一些进展,2003年,安联的施工使一期50层的高层建筑正式结构封顶。此后,东海广场再次陷入停顿。
  2003年10月13日,开开集团与安联投资签订《东海广场一、二期在建工程项目转让协议书》,项目整体转让价格为7.38亿元。2005年初,原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晨以接手烂尾楼为由,在通过一系列复杂交易后套取现金并携款潜逃,开开陷入危机,而东海广场也被再次搁置,也可以说,开开从未重新启动过东海广场。
  2005年1月下旬,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排,由静安土地开发控股总公司接盘东海广场,社保基金方始收回5.48亿元本息。
  熟悉内情的人说:“社保基金投资东海广场,最终什么也没得到,纯粹就是一场闹剧。”
  
  五
  
  从1996年起,上海社保基金经营高层意识到“借款参建”的巨大风险,开始要求与合作方成立项目公司,将社保基金的投入规范为产权投资。
  于是,浦发行下属上海东展有限公司(下称东展公司)走上前台,成为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东展公司虽名为浦发行全资公司,实际注资悉数来自社保基金。
  1996年起,明天广场等房地产项目相继成立了项目公司,体现社保基金投资的东展公司在项目公司中持股60%,另外40%股权则为合作方所有。
  “这又形成了一个悖论:合作方事实上没有一分钱投入,为何能白白在项目公司中持股四成?他们顶多是把社保基金投向项目的资金,拿出一部分作为自己在项目公司中的注资。”浦发行一名前中层官员说,“我们决定有步骤地将产权全部收归己有。”
  以上海明天广场有限公司为例,1996年公司成立时,注资2000万元。工商资料体现为东展公司注资1200万元,合作方注资800万元。至1998年,上海安联投资发展公司(下称安联公司)增资8000万元,持股明天广场80%,原有两大股东的持股被摊薄为12%和8%。至2000年,持股8%的原合作方彻底退出,明天广场成为安联和东展各自持股95%和5%的公司。
  1998年现身社保基金投资前台的安联公司,实际上是由原申宝公司在1998年更名而来。也正是从1998年以后,安联公司取代之前的东展公司,成为上海社保基金投资房地产的企业法人主体。原先的三层投资架构——社保基金注资东展,东展再投资房地产项目公司,因安联的介入,转为更为复杂的四层架构。在股权上,安联公司由东展公司全资所有。
  “这种架构,其实是将社保基金投资置于更为杂乱而尴尬的境地。”早年参与上海社保基金运作的一位资深经理人说。
  一方面,社保基金借东展公司曲折进入安联,在安联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巨额借款;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对外需要显示“增值收益”之绩效,每年在账上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这一投资收益,又体现为安联公司每年的巨额资金成本,进一步放大了负债规模。
  事实上,除了东海项目投资失败,1998年后以安联名义投入的明天广场等四个房地产项目,有的长期烂尾,有的不能保证正常收息,安联公司投资收益并不显著。所谓安联模式,突出反映了上海社保基金集基金管理人、投资人和经营者于一身的种种弊端。无论是社保基金的增值收益,还是安联公司的贵金负债,已经形同一场往来平账的纸上游戏。
  1999年浦发行上市前夕,这一危险的游戏已经难以为继。
  就是在各地社保基金全力清收早年投资的1999年,已是形同“看守内阁”的浦发行社保部,作出了一个继续投资房地产项目的大胆决定。
  浦发行于1999年末上市。上市前夕,自1994年以来受托账外运营的逾百亿元社保基金,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要么将这100多亿元社保基金放进表内,体现为社保基金在浦发行的存款,而之前的社保基金投资,则表现为浦发行的贷款;要么将社保基金全部划出。还归上海市社保局自己经营。”一位参与上市的浦发行人士说。
  此时的上海市,已于1998年将原劳动局和社会保险管理局合二为一,并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由原市劳动局局长祝均一出任合并后的上海社保局局长。当年47岁的祝均一,从此掌管上海全市社保基金大权。
  同样在这一时期,中央有关禁止社保基金乱投资的文件接连出台。
  最早是在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6号文),明确规定社保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支付费用,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之后在1999年,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就上述社保基金投资原则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
  从1998年起,中央有关部门连番调查社保基金投资问题,各地社保部门纷纷整饬门庭。当此情势之下,由祝均一主政的上海社保局也开始大力清收以往投资。
  1999年,浦发行最终与上海市社保局达成协议,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