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戈铁马 1





修筑滇缅公路的中国劳工





  【滇缅公路:东起云南昆明,西出边境重镇畹町与仰光公路相接,全长963公里。沿途高山大壑,地形险峻。公路始筑于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底,征集民工二十余万人,夜以继日,人挑肩扛,艰难备至。经年余始得完成。】

  ——《云南文史资料第二十七辑》

  公元一九四二年二月,缅甸毛淡棉失守后大约两周,滇缅公路上突然尘土飞扬旌旗挥舞,浩浩荡荡的中国军队好像一条望不到头的灰色长龙,开始向缅甸境内大规模挺进。

  国内舆论无不欢欣鼓舞。

  蒋委员长向新闻界发表讲话指出:“我华军此次入缅,定能扭转缅国局势。”

  重庆军委会发布公告:“为国军入缅告后方民众书”。

  《中央日报》号外:“国军远征缅甸,定能杨威异域”。

  《云南日报》通讯:“我省民众踊跃劳军,滇缅路各县场面感人”。《商报》消息:“军政部明令规定,远征军一律付给卢比”。

  延安《新华日报》以“慰勉国军入缅”为题发表社论,赞誉远征军出国抗日。

  …………

  一支随军摄影队风尘仆仆从广西、四川、贵州转进云南,到处拍下八方父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感人场面。影片后来终于没能与观众见面,原因是飞机不幸失事,电影成果统统毁于大火之中。

  戴安澜,自号海鸥,陆军少将,安徽无为人。黄埔三期毕业,早年参加北伐。因在“剿共”中战功卓著,多次得到擢升。“卢沟桥事变”后,先后参加长城保卫战,台儿庄大战和武汉大会战,屡有建树。三十五岁升任陆军第二百师少将师长。

  第二百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师。全师装备有坦克、装甲车、摩托车和大口径火炮,步炮比例达三比一。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第二百师在广西昆仑关与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师团鏖战一月,阵地反复争夺,终于击毙日军指挥官中村正雄少将,取得著名的昆仑关大捷。此役充份显示了第二百师的装备优势和战斗力,为此全师受到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荣获四级青天白日宝鼎勋章一枚,被誉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蒋介石语)。

  缅战之初,以中央嫡系三个军为主力,以国内最精锐之第二百师为先导入缅作战,这一兵力配置本身足以说明委员长决心之大,甚于国内战事。

  三月初,蒋介石首次以盟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的身份飞临缅甸腊戌视察。

  腊戌是缅甸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边境小城。它坐落在汤彭山脉与萨尔温江夹峙的三角地带,为缅北重要的交通枢纽。滇缅公路蜿蜒而至,在这里同仰光公路和仰(光)密(支那)铁路相接。腊戌历史上曾经属于清朝政府管辖,在腊戌城东郊的石壁上至今仍能看见永昌府石刻的文告。

  自从滇缅公路通车以来,小城一夜间突然变成一座超级军用仓库。仰光港开出的列车昼夜不停地将军火和各种战争物资卸在车站和城外的空地上,再由中国境内开来的长长的车队运走。由于滇缅公路山多路陡,路况极差,因次积压在腊戌的军火物资始终堆积如山,后来英国人不得不把包袱扔给中国,让中国人自己来担任装卸工和看守。

  远征军初入缅时,重庆政府为了节省军费开支,命令所有军队一律将装备留在国内,然后徒手到腊戌重新武装。这一措施造成极大混乱。许多战斗师团由于装备不全或者领不到配套的武器而无法继续开进,因此这座宁静的小城便因为中国大军的涌入变得终日喧闹不已。

  三月三日,当委员长座机在腊戌机场刚刚停稳,另一架涂成黑色的美国轰炸机也钻出云层,在跑道另一端徐徐降落。委员长同他的美国参谋长在缅甸不期而遇。

  委员长慢慢迎上去。他远远伸出手来,微笑,然后站定。他的头努力后仰,双目平视,姿势相当僵硬。委员长既想对客人表示友谊,又为自己内心的矜持和优越感所约束,因此很像一个身不由己的木偶。委员长是这样一个东方政治家:他的本质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带有浓厚的保守性和封建主义色彩,但是他的政治观却是开明君主和西方共和制的混合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追随民主先驱孙中山,另一件是多次东渡日本留学考察。历史证明孙中山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和西方民主制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是注定行不通的。而明治天皇却是一位东方的彼得大帝,他不仅成功地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且促使日本帝国迅速强大,欲与西方列强争雄世界。

  委员长内心深处一直将明治天皇作为效仿的榜样。

  而美国人史迪威则是凭着西方人的直觉不大喜欢面前这位身着大元帅军服的中国委员长的。他挑剔地觉得委员长的表情过分做作,眼睛冷冰冰的,缺少机智与激情的魅力。好在热情活泼的蒋夫人及时转移了美国将军的注意力,她讲一口流利动听的美国英语,使所有的美国客人感到亲切。

  下午,委员长在下榻的皇家饭店接见史迪威并把他介绍给他的部下。接见方式相当具有中国特色:委员长站在阳台喋喋不休地训话,而他的将军们的表情则好像一群绵羊。

  史迪威皱起眉头,他从委员长身上嗅出一种独裁者的专制气味。

  傍晚,史迪威一行离开腊戌,登上飞机继续东行。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