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父老都记得,新四军四师前身的游击支队,驻进涡阳新兴集的时候,是一个温暖多雨的秋天,太阳从乌云里露出来,光芒四射,给人一种振奋的、愉快的印象。
但是,当他们低下头去看时,就显得忧愁满面了。新兴集是坐落在一片东西长三十公里,南北宽二十公里的湖洼地上。这个湖,名叫李家湖,只要接连下几场雨,田野里就一片汪洋,新兴集像一座孤岛,飘露在水面上。长期以来,十年九涝,周围群众为生活所逼,秋季将小麦一种上,就用土坯将大门封上,外出逃荒,直到第二年春天返回。这年花园口决堤,黄水泛滥,李家湖更成一片泽国,日军进攻,到处杀人放火,李家湖一带农民,躲也无处躲,逃也无处逃,都挤在新兴集这座孤岛上,情景十分凄凉。
彭雪枫驻进新兴集后,便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冒雨涉水调查和勘察水情。新兴集南头,横卧着一条长达几十里的一个高岭,岭南就是著名的淝水。群众祖祖辈辈都盼望,从李家湖开挖一条沟,经岭南入淝水,但从清光绪三十年起,当地富豪同政府勾结,不知骗了百姓多少钱财,沟还是没挖起来。到民国年间,依然如故,百姓砸锅卖铁凑上一笔钱,到头来见到的还是一汪湖水,一把眼泪。经过调查和勘察,彭雪枫决定领导人民开挖这条大沟。
水沟经过岭南,要损害岭南的一些土地。彭雪枫派出一个工作组,做岭南群众的思想工作。接着,彭雪枫又召开军民座谈会,邀请涡阳县县长廖梓英,岭南知名人士张占元、张保舟、刘洪儒等参加。彭雪枫在座谈会上倡导各界出力,挖一条大沟,排除水患,造福人民。他阐明大义,据理劝导,达到各界响应。
兴土挖沟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彭雪枫卷起裤管,赤着脚,肩扛一把大锹,冒着大雨带领游击支队一千多名指战员,来到工地。百姓闻讯,纷纷赶来,连六七十岁老人也参加了。雨愈大,军民们挖沟的劲头愈高。雨水流,汗水流,新四军和民众的热血也在奔流。彭雪枫领导他的部队打的这一仗,并不比他在战场上歼灭日寇的一个中队,一个联队,甚至一个旅团,一个师团的战绩逊色,它是赢得了民众的抗日力量,铺垫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航道。
经过七天的酣战,一条宽二米,长十华里的排水沟挖成。李家湖的积水,顺畅地从这条沟内流入淝河,解决了这里几朝几代末解决的水害。
开沟放水那天,李家湖群众,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庆这一历史工程的竣工。
群众眼看着洼地的积水,顺沟流走,涝地眼看就要变成良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事变成现实,一个个流下幸福的热泪。
百姓请彭雪枫为这条沟命名。鼓雪枫考虑到这条沟位于新兴集,是岭南岭北人民团结和睦的新象征,又是新四军与两地百姓合作的成果,故起名“新兴沟”。
1939年12月29日,新兴集人民为感谢新四军和彭雪枫,为民除害造福,兴建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碑高三米,宽四米,竖立在“新兴沟”的源头南岭上。新四军为民造福,人民为她竖立丰碑。碑文是:
我新兴集,地本低洼,形似平湖,每遇霪霖,禾黍淹没,居民苦之。今夏暮月,淫雨连绵,水潦四溢,弥望滂沧,耕锄俱废,秋收锐减,灾黎疾首,哭声载地,为状极惨。被灾之氓,群相告语,非疏渝宣泄,无以御水患而裕民生。惟事无首倡,工不克奉。幸我新四军司令彭公,率吊伐之师,驻节于兹。见田园尽成泥淖,街市形同泽国,叹水利之不兴,罪灾囗之未已,遂动恻隐之心,欲勤决排之手。乃商同县长廖公,在新兴集东南,开挖新兴沟,上自李家湖,下通淝河,军民合作,不日告成,时秋季九月也。沟渠既辟,隐忧尽去,乡里欢腾,万众悦服。愧无以报至德于万一,遂众议勒碑记铭,嘱予为文,予不辞聋聩,谨书俚词,聊表德政云。
涡阳县第三区新兴乡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元旦敬立新兴沟修成的第二年春天,李家湖的小麦长得特别旺盛,新兴乡一带农民,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午季大丰收。这年春,应李家洼人民的请求,彭雪枫又组织军民,为李家洼修建了一条十多华里的排水沟,使李家洼的积水从李寨流出,途经房关庄、纪庄、老杨庄、西母沟,注入“新兴沟”,由“新兴沟”,流入了泥河,根除了李家洼的水患,使千年涝洼地变成了良田。
李家洼人民,为了感谢新四军和彭雪枫为民兴利除害,将这条沟命名为“新四沟”,在“新四沟”头的李寨,建立了一块纪念碑。
1943年,新四军二师师部驻进泗南大王庄。这是一个有五百多口人的大村庄,尽管人多,但饮用水只有一口井,这口井在村南郊外,村里人每天跑出很远挑水,如遇干旱,泉眼流不出水,老百姓吃水就更加困难。一天傍晚,彭雪枫出村散步,碰到一位老大爷挑一担水,吃力地走过来。
“大爷,到这里挑水,不远吗?”
“是远了,可全村只有这一口井呀!”大爷叹息地回答。
回到司令部,彭雪枫叫来民运科和机关的协理员,商量给群众打一口井。他说:
“我们这支队伍,既是为群众谋福利的队伍,群众有困难,我们就不能袖手旁观。群众痛恨日伪军,我们就打日伪军;群众缺吃少穿,我们就领导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群众吃水困难,我们就要帮助群众打井!”
动工那天,彭雪枫早早就来到工地,他和战士们一起挖土,一起抬土,一起从越打越深的井眼里拉绳。经过四天的劳动,终于打成一口深井。当清冽的井水提到井上时,全村都沸腾了。彭雪枫在路上遇见的那位挑水老大爷,这才知道他就是彭师长,大爷用双手捧起提上来的井水,喝了一口,满怀深情地说:
“彭师长,看到这井水,俺心里高兴;喝了这井水,俺心里甜润。俗话说,吃水不忘打井人,俺们老百姓一辈子也忘不了新四军的恩情。”
大王庄的人,将这口井取名叫:新四井。
在群众生产、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彭雪枫帮助解决;在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彭雪枫又冒死相救。
1943年8月18日,彭雪枫因参加二师医务工作会议,来到大柳巷。当时由于连降二十多天大雨,淮河水位陡涨,三面临河的大柳巷,平地水涨二尺多高,圩堤在凶猛的洪水冲击下,多处倒塌,险情丛生,大柳巷危在旦夕。当地的民主政府为保证彭雪枫的安全,建议他离开大柳巷。彭雪枫听后,对区政府的宋区长说:
“离开?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时候,怎么能离开?不仅不能离开,而且要冲到前面去抢险!”
说罢,他率领警卫营和出席医务工作会议的全体干部,开赴大堤,投入抢险。
雨越下越大,水越涨越高,彭雪枫时而参加装土、抬土,加固圩堤,时而在堤段上巡回检查,哪里出现险情,他就奔赴到哪里。突然,老元窝的堤段外堤崩塌,圩堤被冲开一道缺口,洪水奔腾而入。彭雪枫见状,向抢险的人群喊道:
“同志们,决堤啦,快堵住它呀!”
说罢,抱着一大捆麦秸草,从七米多高的堤坝上,纵身跳进缺口,用身体堵住了口子。
警卫营的战士,见师长跳下水,也都纷纷跳人水中,形成了一道人墙。大柳巷的百姓闻讯,抬来自家的门板,木柱,在缺口处打下一排木桩,筑起木墙,才将缺口堵住。入夜2点,群众燃火把,加固堤坝。彭雪枫患有严重胃病,经风雨的浸蚀,胃部剧痛起来,干部们劝他休息,他怎么也不肯,拖着病体,日夜坚持在大堤上。
胃痛渗出的汗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干部群众见彭雪枫在堤上,就像一个无声号令,都拼死同洪水搏斗,战胜了这场洪水,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大柳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退却,彭雪枫仍然没有离开大柳巷,他想到这段危堤,想到大柳巷今后的安全,同当地区人民政府商量决定,整修大柳巷的大堤。他留下三个连的兵力,与大柳巷人民一起,并肩修堤。经过二十八天奋战,大柳卷四十华里长的大堤加高了,筑固了,大柳巷的人民再也不怕洪水的侵袭。由于土地肥沃,农业获得连年丰收,淮河下游群众都把大柳巷称作“淮北的江南”。
在大柳巷人民的请求下,1945年1月5日,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决定,将大柳巷堤命名为“雪枫堤”。
以新四军命名的“新兴沟”、“新四沟”、“新四井”,以新四军将领的名字命名的“雪枫井”……在江淮大地遍地可见。新四军和她的将领们,以对人民无限热爱和忠贞,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开辟出一条条摆脱苦难迎来新生的源头活水,人民以自己淳朴而又洁白的心灵,为她竖立一座座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