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太原会战,基本上在每一个作战阶段都有八路军在第2战区的统一部署下,或在正面,或在侧后积极打击日军的身影。太原会战为国共军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为国共合作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忻口之战,就国民党军队而言,是华北抗战数月中仅有的一次光荣的战争。日军本想一举突破忻口,但遭守军的顽强抵抗。战役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守军寸土必争,与敌反复厮杀。中国军队在此役中坚守阵地共20余日,有力地阻止了日军的南进,大量消耗了日军兵力,战略上起了分散日军、各个击破的作用,符合"持久"、"消耗"作战的战略总方针。守军官兵的作战英勇,高级干部身先士卒,军长郝梦龄亲上前线指挥,被敌炮弹击中殉职,官兵战死者不下万人,负伤的也有2万余人,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一天之内在正面3里宽的地段上,竟牺牲10个团的兵力,即每小时牺牲1团人。经20余日激烈战斗,杀伤日军3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战况激烈的程度;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华民族士可杀不可侮的爱国精神,对抗日军民起了激励作用。毛泽东在1938年3月12日《在纪念孙总理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土大会的演说词》中对此作了高度评价,对光荣牺牲者真诚悼念。他说:
"8个月来,陆空两面都作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这些人中间,许多是国民党人,许多是共产党人,许多是其他党派和无党派的人。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
在日军飞机、大炮、化学武器、坦克、装甲车等装备的绝对优势条件下,守军能完成忻口作战任务,除依赖士气高涨、作战英勇外,主要原因是基本上采用了攻势防御的作战方针和做到了正规战与游击战的相互配合,坚守阵地,打击和消耗日军兵力。早1937年8月4日,毛泽东就在《对国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要采用"攻势防御"的方针,并使"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忻口作战中,中央军和右翼军第18集团军密切配合,卫立煌军坚守正面阵地,第18集团军在敌后扰袭日军,破坏日军飞机场、炮兵阵地,大大削弱了日军的进攻力。正面各部队则攻、防并用。郝梦龄军转移攻势,虽牺牲重大,但日军损失也不小,且打击了日军进攻的锐气,歼灭突入的日军。何应钦在总结忻口战役中说:"阵线稳固,且迭次出击,歼敌三四万人,造成华北战斗中最有利的战局……我朱德部在敌后方袭击,迭次予敌重创。"
蒋介石于1937年10月17日致电朱德、彭德怀:
"贵部林师及张旅,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
英国著名记者贝特兰在同毛择东长谈以后,亲自到烽火连天的山西抗日前线作实地考察后,这样记述忻口战役:
"这次大战所以值得人注意,不但因为两军都遭受重大的损失,同时因为华北日军第一次在阵地战中受到致命的挫折。这是最猛烈的一次大战。
"1937年9月最后一个星期内,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已在平型关初次遭受了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在这里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在10月间,中国军队高级司令由于蒋介石将军的特别命令和阎锡山将军、卫立煌将军的实际协助,决定在华北实践持久抗战的策略。
"忻口战役是华北抗战高潮的标志,是指示抗战前途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吉兆。如果1938年4月间台儿庄大战是中国抗战第一次大胜仗,则忻口大战确是它的最不马虎的试验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