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企图





开进平津地区的日本军队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仅使用少量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就轻易地占领了华北的重要军事、政治、经济中心平津地区,日本大多数军政要人由此更加轻视中国的抗战能力与决心。1937年8月5日,日本参谋本部决定进行华北会战。当时全国战局一片混乱。日军认为,如果控制了素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山西,就掌握了整个华北战场的主动权。于是,日军在华北战场上实施的攻击战略中,突破华北西部山地、抢占山西就成了重中之重。在日军疯狂进攻下,第2战区的国民党军队由于错误的消极防御,以至于兵败如山倒。日军妄图"一个月拿下山西全省,三个月灭亡全中国"。其战略企图是:迅速对河北省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中国的空军主力给予打击,随后占据华北要地,以期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并图谋调整中日关系。并决定"在会战结束以前,对华不进行任何外交交涉,并排除第三国干涉",要"使南京政府在失败感下不得已而屈服,并由此造成结束战局的机会"。

  促成日本将卢沟桥事变扩大成为华北事变,起主导作用的是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由于关东军对于半年多前,由自己所支持与培养的伪蒙德王军队,在绥远百灵庙惨败一事,感到耿耿于怀。因此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机会,亲自出手,击败中国部队以扳回面子,并且完成对内蒙的控制,这样才能达成关东军的战略任务,就是争取与苏联决战的有利战略布置。因此在华北驻屯军顺利攻占平津之后,关东军就一再地要求军部批准出兵内蒙,攻占平绥铁路沿线。日军部也认为,无论华北事变如何解决,日本最终都要控制内蒙,如果乘中国军队尚未大举增援华北之前,先行出兵攻战内蒙古,也可以增加防苏的战略空间。因此在关东军的不断请战之下,参谋本部就在1937年8月7日,正式批准日军可以沿平绥铁路进攻内蒙的军事行动,并指示"中国驻屯军"准备对察绥作战。

  "中国驻屯军"根据参谋本部的指示,于当日修订了第二期作战计划(第一期为平津地区作战)。其方针是:"一、为消灭侵入河北省的敌野战军,计划大致在集中完了后进行决战。决战时间预定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二、使逐步集中的第5师团及铃木兵团,从平绥沿线地区开始作战,席卷察哈尔省,进入山西省北部及绥远地区。为此,须与关东军紧密协作。这一作战至少应在主力决战之前占领张家口附近。情况允许时,还将调第5师团主力迅速到河北作战地。三、在保定、沧州附近的会战后,向石家庄、德州之线追击。四、准备在第二期作战后,配合山东和长江下游的作战。"日军还决定8月上、中旬,日本增派的第5、第6和第10师团先后到达地区,分别集结于丰台、廊房、天津附近。

  日本关东军在参谋本部批准其参加华北会战、进攻察绥的要求后,于8月14日组成了"察哈尔派遣兵团"(后改称"蒙疆兵团"),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中将为指挥官。在日本驻屯军等待与中国军队进行华北决战之际,关东军已经奉命开始进攻内蒙境内、长城以南地区,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也决定,先对北平西北方的南口一带战略腹背,发动反击。一方面固然是先解决受到夹击的威协,其实一方面也是要阻止关东军扩大战区的抢功行动。因此,日本第11混成旅团首先在8月11日,奉命进攻在居庸关与南口的汤恩伯部,这是卢沟桥事变之后,中日双方的一场规模最大的硬仗。关东军方面,更是迫不及待地由参谋长东条英机组成了察哈尔派遣兵团,在8月20日由内蒙的多伦,入侵平绥铁路沿线,一方面准备截断汤部的补给线,一方面则是准备控制整个内蒙,因此华北战线的中日之战,首先就在平绥铁路一带展开了。

  日本军方认为,卢沟桥所引起的华北事变,主要战场将不脱华北地区,只要日军在华北的决战取得重大胜利,击溃华北中国军队的野战军主力,中国势将屈服。因此,从日本国内调来的增援部队,全都在平津一带进行集结,准备迎战,一场中日的大兵团作战,眼看即将在河北中、北部展开。而平绥铁路沿线之战,将是这场决战开始之前的序战。

但是中国方面却开始明显地抽调主力东调,并且对与华北的日军,采取守势作战,因此日本所准备与预期的华北决战并未发生。华北方面军司令寺内寿一于是被迫决定,由日军主动出击,捕捉中国军队的主力。9月4日,由日本第1军沿平汉铁路南下发动主攻,第2军则沿津浦路南下,然后向西攻击,形成左翼的助攻,而方面军的直属部队第5师团,则由山西迂回,进行右翼的围攻,日军的作战目标是兵分三路,企图在河北保定附近进行合围,以歼灭中国军队主力。因为日本的华北方面军,既然无法在河北的作战行动之中照原计划,围歼中国的主力部队,于是关东军蒙疆兵团(原先的察哈尔派遣兵团改名)在山西北方的右翼,全力抢攻山西北部平绥线的重镇大同,以进逼山西内长城防线。8月下旬,日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从怀来向尉县进犯,主攻方向直指晋北的天镇、阳高。

 


更多精彩e书尽在应天故事汇:http://gsh.yzq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