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竞赛教育:利大乎?弊大乎?
作者:杨 飞
一、教育家、数学家和外国专家一致否定中国的竞赛教育
中国数学会网上有10多篇关于数学竞赛教育的文章。只有1篇赞同数学竞赛教育,其作者是数学竞赛教练,其余的文章都对数学竞赛持批评和否定态度。比如:
1、《重庆老教师邱万福上书教育部怒斥教育作弊》(重庆晚报)
2、荣东岳、王远的《张恭庆院士批评“奥数班”一红火是利益驱动》(北京晚报)
3、王斯敏、凌莲莲的《叫停奥数班需要政策支持》(光明日报)
4、《丘成桐认为奥数扼杀好奇心》(羊城晚报)
5、《267个高考数学零分与“奥数”大国》(中国青年报)
6、上海教辅调查:奥数编写者自编却无力自答(解放网—新闻晨报)
7、吴春燕的《“奥数班”叫停利大于弊》(光明日报)
8、《43枚国际奥赛金牌救不了湖南理科实验班——基层中学一片欢呼,贫寒学子家长在校门口直哭》(中国青年报)
9、《数学奥赛不该变数学奥校》(中新网2002年8月23日)
虽然个别人认为竞赛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思维,竞赛教育是精英教育,竞赛教育每年获得了许多国际奥林匹克金牌,为国家争了光。但新闻媒体的观点否定竞赛教育,数学家也反对竞赛教育。事实表明:50多年的竞赛教育,未给中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且德国教育家来中国考察时,深深感叹:你们的学生拿了这么多国际奥林匹克金牌,怎么还买我们的技术?这既是讽刺,也是对竞赛教育的否定。
二、竞赛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数学竞赛教育只能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国际上确有几个外国数学家曾经获得数学竞赛金牌,但全世界获得数学竞赛金牌的人很多,真正成为数学家只有几个,从概率的角度看是小概率事件,中国的数学竞赛已经有50多年历史,国际金牌获得者至少有150人,成为知名数学家的一个也没有。而许多没有获得国际金牌的人也成了知名的数学家。获菲尔兹奖的数学家丘成桐说,他自己不会做数学竞赛题。而中国一些获得金牌的学生读他的研究生却很吃力。这表明,一个学生在国际竞赛中是否获得金牌与成为数学家并没有直接联系。竞赛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提倡竞赛教育的人,认为竞赛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自然科学。竞赛教育究竟能不能培养学生思维?由于思维是看不见的东西,无法用仪器测试,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给出实证,都是个别人的主观性意见。笔者认为,数学竞赛只能培养学生与自然科学研究无关的解题思维技巧,不能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思维。正如下象棋可以训练人的思维,但下象棋和下围棋的思维是一样吗?同样,即使解数学竞赛题可以培养人的思维,但这种解题思维和数学研究思维是一样的吗?解竞赛题是解答别人已经解答过的陈旧问题,而研究是为了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新成果,二者存在质的区别。
笔者认为要成为数学家,知识比思维更重要。许多数学家年轻时就接触数学前沿。华裔数学家陶哲轩16岁大学毕业,31岁就获得菲尔兹数学奖,大多数数学家40岁以前已取得突出成果,很少有50岁以后才开始作出成果的数学家,所以要成为数学家最好尽快接触数学前沿。而数学竞赛中的平面几何、不等式都是初等数学中一些小技巧,平面几何已经被张景中的软件彻底解决,不等式也被杨路的软件解决大部分。数学竞赛教育用陈旧的、过时的数学知识机械地训练学生,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研究现代科学的思维,而且是浪费了数学英才成长的时间,耽误了数学英才接触数学前沿的时程,这就是我国50年竞赛教育未能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原因。
三、竞赛教育的教学方法是题海战术,竞赛教育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中国的数学竞赛教育分四个阶段,小学、初中、高中、集训队,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法都是强化训练,学生在每一个阶段学习竞赛的目的都是为了升学。笔者很熟悉高中数学竞赛教育,我省各重点中学一般是利用下午第三节课、晚上自习课、周末休息时间和寒、暑假对学生进行竞赛培训。不仅如此,每年暑假还要参加省数学学会主办的夏令营。上海对教辅资料的调查显示“奥数编写者自编却无力自答”。既然教练自己都不懂的,教练又怎样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我市各重点中学的教练也没有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良好方法,教学上轻讲解诱导、重解题训练。就是利用高一阶段讲完高中教材内容和部分竞赛内容,高二阶段讲完所有竞赛内容,在讲授内容的同时每周至少2次强化考试,在整个高中竞赛教育阶段,参加数学竞赛训练的学生一般要做完《中等数学》杂志上近lO年的高中竞赛训练套题、各省每年初赛试题和每年全国联赛试题,还有中国冬令营竞赛题和外国竞赛题。在高中竞赛教育后期,许多参加训练的学生可以很快写出许多竞赛试题的正确解答,因为这些试题或类似的题已经在训练中做了好几次,我市各重点中学参加竞赛训练的学生在高中联合竞赛考试前一个月完全停课,放弃其他学科学习,以每天2~3套训练题的强度,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某一学科的竞赛训练之中。一些省市参加训练的少数学生整个高中干脆只学某一科或者只学习数学、物理、英语,完全放弃其他学科的学习,许多教师称这类学生为“文盲”。个别学生进入冬令营后,国家对教练除了少量讲课外仍是练题。可以说,整个竞赛教育过程,都是强化训练过程。实践证明,高分确实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产生,即使冬令营的营员也可以通过强化训练产生,我市近几年全国联合竞赛一等奖的分数越来越高,已经名列全国前茅。对于这种强化训练的应试教育,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丁肇中这样认为:“考试是考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科学的进展是要推翻别人做过的事情,会考试并不代表以后会有特别的成就。”我国每年数学竞赛都获5~6块金牌,却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获得创新奖,也没有一个学生发展为杰出的科学家,这正好应证了丁肇中的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的竞赛教育只是一种升学教育,一种争光教育,一种类似竞技体育的金牌教育,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四、参加竞赛训练的部分学生不是学科的爱好者,只是为升学而学习的急功近利者
2002年数学竞赛考试结束后,笔者对参加数学竞赛训练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可以加分才参加数学竞赛培训。2003年以前我市竞赛“一等奖”高考可以加20分,“二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