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教研范式的转型

作者:水小琴




  新课程的实施和推广,自然要求教师教学研究范式的深刻转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变革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广大教师能否从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到教学方法实现一系列的更新,由此达成自身职业角色的根本转变。在教师教育领域内,有学者认为,传统的师训在不同的程度上失之于内容的空泛、标准的一统和方法上的简单化灌输,不能很好地促进广大一线教师顺利成长为适应于新课程的“新生代教师”。从而提出了“师本培训”的新理念。其实质是人本理念在教师教育领域内的反映,贯穿着关注人、尊重人和发展人这个新课程所倡导的主题。按此逻辑推理,在教师教研领域内,我们尝试提出“以师为本”的教研范式。
  
  一、“师本教研”的理念和特征
  
  教研范式是教学研究所普遍拥有的教育哲学观与相应的教研主张的统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尽管实施教学研究的主体不同,但都秉持着共同的教育哲学观,以适应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旧的一统化的教研范式与指令型的课程范式相适应,都是高度垄断的社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派生物,忽视了“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具体的教研主张上,偏废了教师个体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个性,不把教师作为教研主体来对待,一味要求教师服从于一统化的教研指标和游离于其实践活动的浮泛课题,使得教师不得不进行着跟着文件走、跟着口号走、跟着任务走的所谓“科研”,本应鲜活生动、根植实践的教学研究沦为一种“教研时尚”,其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目前泛滥的“教研泡沫化”。
  正是基于以上问题,“科研兴校”成为人们共同的期待,“校本教研”由此兴起。其基本要义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也就是说,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学校的。应该说相对以前脱离学校实际的课题研究而言,“校本教研”确实发挥了学校教师集体的群体主动性,科研过程中教师间的讨论和交流,也确实有利于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心态的培养。但随着学校教育研究的深化以及教育对“人”的日益重视,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只重“成事”,忽略“成人”,即过于关注外在教研指标的达成,过于关注研究问题的可验证性、实效性,忽略了教师所具有的充满着个人感悟和体验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忽略了教师本身是整体地感知着教育情境、敏锐地把握着教育问题、机智地处理着教育冲突的这种特殊个体,实质上是把教师个体视为研究的手段,而不是能探究、不是能反思、不是能发现的独特的研究主体,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研究型教师”之目标相去甚远。
  作为一种伴随新课程而崛起的新型教研范式,在教育哲学上,“师本教研”认为教育活动是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对话。因而,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师的介入,也就没有教师的研究。“师本教研”正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使教学研究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从而弥补了“校本教研”的不足。第一,价值观。“师本教研”旨在促进每一位教师个体的独特的教学进步。价值观涉及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师本教研”以改进教师个体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主体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教师教学价值独创性的成长,以独创性的教师创建独创性的学校。第二,资源观。“教师是教室的负责人,而从实验主义者的角度来看。教室正好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的实验室。对那些钟情于自然观察的研究者而言,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有效的实际观察者。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教育研究,都不得不承认教师充满了丰富的研究机会。”只要教师发挥其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都可以将这些“研究机会”转化成自己独具的研究内容。第三,方法观。与专门从事教育的理论者和课程论专家所进行的教育研究不同,以“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个人实践为指向,以自身课堂为基地,以所教学生为主要对象,从教师“身边”的教学生涯出发,面对“当下”的教育情境。教师个体则在这种教研互补中役使两者共生互长。
  如果说,“校本教研”由于过分注重外在目标的达成使得“成人”理念缺失,我们所倡导的“师本教研”,则正发挥着教师作为独特的研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着教师与科研同步成长的旨趣,而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的各个方面先成“人”,才能真正培养出大写的“人”;如果说,“校本教研”旨在通过立足于学校的研究以形成本校区别于他校的差异、并进而形成本校优越于他校的特色、实现学校的发展。我们则认为,只有立足于学校“特长型”教师的培养,实现教师个体的别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长足发展;如果说立足于教师群体的“校本教研”易因需融合各方意见而使选题流于平庸和简单、最终不能发挥其本能发挥的特色,我们倡导的“师本教研”,则以教师个体为主体、立足于教师个体的智慧、经验和思想,并逐步将其转化为教师集体的财富,从而真正使教师的“教研”绽放异彩;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主体,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能力来实现,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学校的发展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工作、研究方式不改变,一切的教育发展和变革都必将落空,那么,学校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教师则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因而,在教师教研领域内,必然需要从“以校为本”转移到更为本位的“以师为本”上来。
  既然如此,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研究才能使其研究达到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实施“师本教研”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法呢?
  
  二、“师本教研”的实施方法
  
  1、问题: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曾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验:他的教育科研都缘于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每位教师而言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有的问题教师凭个人经验可以解决,但有的问题却构成教师“日常性教学”的“难题”:其一,教师原以为可以凭个人经验一次性解决的某个教学问题,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已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当场的情感体验等的不同,结果在一千个读者眼里形成了一千个“哈姆雷特”,使得该问题成为新的“难题”;其二,无论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如何丰富,他或她总会遇到一些仅凭个人的经验无法解决,需要通过借鉴他人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当教师需要处于追踪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的状态时,该问题也就具有了“研究”的可能。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是如何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解释的,他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