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向师本:新课程背景下教研范式的转型
作者:水小琴
必须以研究的态度审慎地考察课堂教学情境,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及其意义。
2、解决:依托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问题生发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设计中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定下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必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为解决此问题,固然可以通过备课(单独备课、集体备课)写教案的形式进行,在集体备课中借鉴他人的经验、他人的智慧寻求解决此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也可以通过与专家对话、阅读相关教学理论著作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经验”,又可以通过听同事上课以获得解决此问题的灵感。但教师价值最好的体现场所是课堂,教师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活动都是为其课堂教学服务的,因而也必须要将通过上述途径所获得的新方法、新经验重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之付诸实践。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新经验对我们所试图解决问题的适切性,再发现新问题,循环往复,以致圆满解决。
3、目的: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
师本教研以教师个体主体性为出发点,最终回归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这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化研究”:首先,教师的教学研究主要是一种直接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学的研究;专业研究者的教育研究主要是一种以理论为取向的、重在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尽管专业研究者也研究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但受条件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教育教学之外研究教育教学。而教师就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当事人,能够自然地以参与者的身份,在教育教学之中研究教育教学。再者,专业研究者直接的研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他们的研究往往是“关于教育的研究”,教师直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育工作,他们的研究是“为了教育的研究”。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去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更不是为了建构什么理论去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可能会丰富理论,但是他们研究的原始动机或出发点是为了教学,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师本教研”的成果表述
既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大体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事件,那么,在研究成果的表述上,也必然要克服以往的“克隆”、“复制”式写作,强调以“自己的方式”倾泻自己的智慧。
1、教学日记
日记是教师对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事件的定期记录,教师在用文字、语言符号梳理自己的真实生活场景时,也就是梳理自身行为、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过程。其记录内容一般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自由写作,其主体部分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具体包括事件发生的日期(若书写日期和发生日期不同,需标明),当时教室的活动情况、教师自己的行为、教师对特定学生或学生群体的观察以及学生正在进行的工作等。在对书写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更应关注留在你记忆深处的,即使时过境迁,忆及此事,仍能触动你的情感和心灵的事件。
教学日记是最简单、最易操作的形式,没有必须遵守的规范,但必须经常记录,并注意要时不时地重新读自己的日记,在页边空白处记下自己的想法,归纳和总结相关主题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此种方法较适合初为人师者。
2、教学案例
如果说教学日记是以一种具体而有效的手段从多个角度呈现课堂教学情境的话,教学案例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映则是简约的,其叙述是建立在一定问题基础上的叙述;如果说教学日记的主体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教学案例则以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为主。
教学案例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看,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大致涉及以下方面:(1)标题。可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定标题,以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也可用主题定标题,以帮助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2)引言。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3)背景。与事件相关的和直接导引事件发生的因素都是背景所需交代的。其描述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案例所采取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评论。(4)问题。展示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5)问题解决。详尽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或者再稍涉及问题解决所取得的初步成效。(6)反思。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以后还可能存在和发生哪些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及教师本人在此过程中的体会、启示,等等。
教学案例促使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等问题进行探讨,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工作,有利于其专业化成长。
3、教育人种志描述
如果说教学案例、教学日记的集成凭借的主要是教师对自己日常教学生活的观察、思考,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则需要教师运用文化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方法对课堂中学生群体进行研究,从而自然真实地揭示出这一文化群体的行为方式、意义、价值、观点和动机。为达到此目的,教育人种志描述大体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题旨——问题叙述、研究目的、待答问题、名词释义等;(2)研究场景脉络——如何进入田野地点、田野地点内外环境介绍、脉络里相关研究对象及活动的介绍等;(3)研究方法步骤——田野地点的选择、研究周期的限定、观察或访谈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访谈问题的设计等资料收集的相关方法;(4)资料分析——在分析由观察、访谈等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凝结要点标题,统整理念;(5)诠释——呈现资料的深层意蕴,或讨论研究结果与研究目的是否达成、待答问题是否获得解答;(6)结论建议——由文中各部分做成摘要,再做结论与建议,或就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7)附录——附观察日志、访谈的半结构式问卷,或兼附绘制的脉络场景位置图。
教育人种志写作直接关乎教师能否把研究所获得的零散、庞杂的资料化为有意义的文本,进而彰显教育脉络里的文化意涵,极其关键,需慎之又慎。
由以上观之,原生态、即时性、个人性和情景性是“师本教研”所倡导的写作方式的特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一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新。确立“以师为本”的教师教研范式、发挥教师在教师教研领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研促进教学——这才是最本质、最有活力的教师教研范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