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对“巨型学校”的理性审视
作者:李桂强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巨型学校”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引发了一些争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其价值取向、对其功能定位、对其目标和任务认识不清等。笔者看来,要使“巨型学校”真正成为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平台,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
一、 教育公平:“巨型学校”的理性价值取向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倘若离开了教育公平,那么就会妨碍国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损害国民的合法权益,使国民无法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国家的教育目的也难以得到充分实现。可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因此,“巨型学校”的价值取向应该由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特殊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来讲,义务教育就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在硬件投入、办学经费等方面,实现教育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以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力的平等,实现公民发展权力的起点的公平。换言之,“巨型学校”的理性价值取向当是努力追求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巨型学校”多是利用当地的“模范学校”、“实验学校“或“重点学校”的资源而建设起来的,于是,“巨型学校”势必会引发有关教育公平的争论。比如,由于学校目标的繁杂和寻租行为的泛滥势必加剧对“巨型学校”的认同危机,并使其道德基础受到挑战。“巨型学校”通过有选择性地执行国家基础教育的有关政策(如“就近入学”政策),不但获得了按规定收取借读费的合法性,而且获得了将违规收费转化为“自愿赞助”的能力。这种名义上坚持国家基础教育的有关政策而又拒不执行国家收费政策的寻租行为加速了统一学校制度的公开分裂,强化了教育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这样一来,“巨型学校”借助特殊的改革情势,正在由一种公共教育机构日渐蜕变为一种特殊利益单位。这显然与当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 解决问题:“巨型学校”的理性功能定位
“巨型学校”存在的初衷之一是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以解决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问题。但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巨型学校”在试图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又衍生出不少问题。主要有四:一是“巨型学校”的建设扩大了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县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为相对充裕的经费投入促进了各地“巨型学校”师资水平的提升和办学条件的优化,使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样“巨型学校”就可以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并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就进一步加大了校际之间的落差,导致了各个学校之间发展的“马太效应”,即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二是“巨型学校”的创建导致了各地基础教育阶段办学的“规模不经济”。学者张新平认为,中小学规模一旦超大,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就会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后果之一就是学校组织目标的模糊、逆转、倒置,学校规模效益也随之下降。三是“巨型学校”的创建加剧了学校建设的“扩张冲动”。由于各地在资源配置上均向“巨型学校”大力倾斜,再加上“巨型学校”利用其名牌效应和政策上的特权,可以更多地筹集到计划外资金,甚至得到对违规操作的赦免,从而使得学校很少受到资源短缺和“硬”预算的约束,因此,各地的“巨型学校”在发展中大多表现出严重的“扩张冲动”,如硬件建设盲目求高、求大、上规模,从而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四是“巨型学校”的创建制约了当地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从辩证法来看,“巨型学校”的创建,一方面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而另一方面则是稀释了优质教育资源。如单纯从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中考和高考升学率来看,君不见在“巨型学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的中考和高考升学率究竟上升了多少?相反,由于“巨型学校”的生源爆满,却使得一些学校的生源门可罗雀,无疑就造成了这些学校的资源闲置(从这一点来看,这也是“规模不经济”的一种表现)。
显然,在解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的上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否则不但不利于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问题的解决,还会使得政府的形象受损。
三、 个性发展:“巨型学校”的学生本位追求
众所周知,班级教学制的发展及运用使得学校教育的效率越来越高,大量的人才从学校走入社会,但同时由于整齐划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逐渐丧失,学生被按照社会需要的模式统一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则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模式来强化训练,甚至被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样就导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就可能会导致人才萎缩,产生社会创造力减弱的危机。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思考能力、创新意识逐渐形成的黄金阶段,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
学者李宏伟和耿申认为,“巨型学校”与因材施教、小班教育的理念相冲突,教育管理上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造成校内空间拥挤,学生没有足够学习和活动的空间;二是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纪律、规定、命令来管理学生,限制性管理多于引导性教育和为学生服务;三是教师难以因材施教,难以把握学生个体的心绪状态;四是学生学习资源相对减少;五是班额扩大,教师负担加重,学生学习质量降低等。可见,“巨型学校”要摆脱当代教育的困境与尴尬,就必须重新审视现代学校的使命与功能,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学校应该本着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原则切实给学生应有的关爱,给予他们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说,“巨型学校”的学生本位追求仍然应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 质量提高:“巨型学校”的永恒目标
“巨型学校”规模化办学的根本是保持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平衡。换句话说,“巨型学校”的主要职能应是遵循“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确保质量提高,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施行规模扩张”的原则,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未来的目标,选择和确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和策略。“巨型学校”的永恒目标应当是巩固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巨型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巨型学校”办学也只有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赢得社会声誉。可以说,“巨型学校”办学中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是一对永恒的矛盾,需要“巨型学校”在保障教育教学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创新来协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