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考文综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探究
作者:赵来虎
一、 “体现型”问题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联系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该原理即可,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1.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
2.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3.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为例加以说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30分):(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芽(15分)
第一步,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的五个基本点。
第三步,梳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它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二、 “反映型”问题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第一步,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第二步,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进行分析。
第三步,梳理、作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三、 “为什么型”问题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⑸问:
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梳理、作答。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的产业结构,推动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四、 “怎么办型”问题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均限定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也可采用定点—联系—梳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第一步,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第二步,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步,梳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五、 “意义型”问题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