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文化战略是国家教育崛起的根本

作者:王继华




  近来热播在日本、美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美丽的李英爱又把针灸这一中国传统诊病手法说成是韩国发明的,对中国的中医文化构成了占有。
  韩国媒体也曾发表文章说:“要以中国文化打败中国人,要夺取中国文化解释权,从而把汉字文化圈的中心从北京转到首尔(韩首都)。”
  河水潺潺流过一片农田,小村庄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红对联,福字也倒了,厅堂、门楣上拼音、汉字、对联……这是韩国中部安东市河回村的一幕,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韩国影响之深,韩国对中国儒家文化之尊崇。
  1918年留着长辫在北大任教的辜鸿铭看到传统文化的失落写道:“当今要寻找中华传统不得不去日本,因为那里有唐朝纯粹的中国文明。”而今天,显然韩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利用已让日本人相形见绌,对传统文化的深邃理解让国人汗颜,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让国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韩剧在中、港、台、新加坡等华人聚集的地方热播,表面看是一部电视剧的“走红”,但深层所表达的却是韩国在文化、政治取向和在经济作为上的宣言,其主旨就是要和中国争夺儒家文化主体精神的解释权,那些看似家长里短的“人情、礼仪”实质表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能让很多中国年青人居然下班不去泡酒吧而回去做泡菜了。
  韩剧不厌其烦地、密集地向世界展示忠孝节义,不只是谈儒家文化的发源在韩国,还告诉世人他们的处世哲学和历史取向,并成为韩国人讲理想和精神文明的动力。
  韩剧对传统饮食、时尚服饰、美容美发等文化的传播,是对中国市场的占领,韩式烧烤、酱汤、拌饭、酒酿、泡菜都大规模进入中国,朝鲜料理已成为白领阶层的首选。
  韩剧孜孜不倦所追求的“韩式文化”,其本意是想用假的换真的,“狸猫换太子”。韩国的取向虽如此鲜明,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没从文化上反省。其实,也正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韩国表现出了“狂放大气的质地”,让韩国人表现出了“专致细致的耐力”,而我们又该作何想?
  1996年韩国加入经合组织(OECD)富人俱乐部,许多人嘲笑其不自量,该年12月公布的能力评比,其国民平均收入仅是会员国的30%,但学生素质却是亚军,仅次于芬兰。
  1997年金融风暴,韩国几乎破产解体,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至6321美元,但2004年,韩国已达1.4万多美元。
  30年前,韩国现代集团向日本买了第一台三菱引擎,而今天却向日本出口汽车引擎。
  韩国在短短的六七年间的崛起,并要不断甩掉危机和内部政治争斗,到底凭借的是什么?如何失败再起?韩国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日本的文化是“武士道”精神,而韩国则是中国的“儒士道”精神最完整的国家,儒家的文化被韩国人像宗教般尊崇。“士大夫”理念的延续使其对教育格外重视,知识分子为国争光的精神,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儒生性格的“见大人则藐之”的观念,适时的批评,知识分子的敢言直谏处处体现着汉文化的精髓,处处展现着汉文化对韩文化的影响。“韩流”在中国的劲吹,正是汉文化的作用。“韩流”所代表的正是“汉流”的回归,中庸、和而不同正是推动和谐社会的动力。韩国有浓厚中国文化的土壤,也有西方实用主义的质疑精神和现代化艺术,正是两者的结合,成就着韩国的今天,也正是这种结合才编排出热播的韩剧,而中国人“热看”的背后,正是对汉文化渴求的表征。
  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确立是“决定的”,不是“选择的”。就连台湾地区的阿扁都在侈谈文化立国,并将台湾自行研发的“通用拼音系统”取代“汉语拼音系统”,并在教科书上大动手脚,这种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已到了出卖、亵渎中国文化的地步。
  其实,不只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和中国的文化战略是“决定的”,任何事物的进程都是一种规律的体现而“决定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都是我们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我们在文化上的自觉。
  
  四、从文化的价值中想到的
  
  柏林大学建校的初衷在于从人的思想入手,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所看重的就是人们心中灵魂这一指挥棒。而日本借文化先行的明治维新,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美国对中国文化的侵略,陈水扁对中国文化的亵渎以及北京大学的“十六字方针”和“五四”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及“文化大革命”以触及人们灵魂为目标的思想运动,都是看重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所产生的魅力和作用,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曾说:“国家昌盛惟有教育与科学,教育立国止于至善。”也正是对教育的情有独钟,才用了自己毕生的财富和精力在厦门建了大、中、小14所学校。也正是这种从事物发展的历史上、文化根本上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到:
  美国对我们意识形态的渗透重在文化的侵略;
  日本对亡灵屡屡祭拜重在对我们文化的敌视;
  韩国对历史篡改目的重在对我们文化的占有;
  陈水扁去中国化的企图重在对中华文化的出卖和亵渎;
  而德国文化强国的昭示又让我们为文化作为感到汗颜。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表现出的是意志,文化对教育的进步表现的是竞争力,文化对行业的胜出是驱动力。
  文化的推崇印证人们的世界观;
  文化的动力驱动人们的人生观;
  文化的熏陶形成人们的价值观。
  而:
  世界观是从文化中悟到的境界;
  人生观是从文化中得到的尊崇;
  价值观是从文化价值中把握的结果。
  一个国家(行业)一旦产生危机感,并进而进行理论上的哲思和文化上的反省,就很难再阻止它。使人获得思想解放的力量莫大于文化和教育(伏尔泰语),文化战略的确立就是要表现一种深邃的与时俱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和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战略的造魅是屡见不鲜的,而不重视文化战略的祛魅又是多得可见的,如果我们今天的作为能让历史深长的一笑,才是成功战略的“文化”。
  (责任编辑付一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