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文化战略是国家教育崛起的根本

作者:王继华




  
  二、日本明治维新强国的启示
  
  日本著名思想家中江兆民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哲学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民族。正因此,日本民族非常强调内在的精神力量的觉醒。也可以说,日本的崛起也是文化的崛起,明治维新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文化维新。明治维新首先是以“大历史观”作为根据的,在摆脱束缚走上革新的道路中实质上是一种新文化的创新。其次,它倡导跳出具体的大事来作为道德的评判标准,提倡用数字化来管理,这种量化的认知加快了科技的进程。明治维新表面上来看是短期的突进,实质上是大和民族长时间的善于学习、善于融合西方文化、吸收西方管理模式从而产生的实质性的深刻的影响。因此说,明治维新也是一种融合多种先进文化的创新。
  日本座落在一些狭长的岛屿上,而且打开国门也比中国晚,但其精神上的觉醒却较快,这归功于日本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日本的今天绝不单纯是经济建设、科技文明发展的结果,而是树立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然。明治维新的前九年,日本一位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享有日本伏尔泰之盛誉的福泽渝吉就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他在《文明概略论》中疾呼:“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立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什么是大国的“根”?东方人认为是权力,西方人却认为是思想和人们的内心文化方式。而精神的觉醒,又源于日本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提出的文化强国理念。日本民族为了纪念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历史功绩,在流通市场,人民可以天天看到的日元钞上用福泽渝吉和中江兆民的肖像代替了过去的贞德太子和伊藤博文政治人物的肖像,今天日本面额最大的日元钞票上的头像就是福泽渝吉,因为人们敬重的是思想的力量,崇尚的是文化的价值。
  反省我们社会的进程,我们往往只是看到军事、经济的作用,更超前的人也只能看到政治的改革,而很少有人看到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对历史起的作用。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逼出来的,同样都受到外族侵略,感受的都是亡国的危机,探索又是所有的民族与生俱来的本性。但当两国不约而同到德国“寻宝”时,中国派出的是采购员,购买现成的洋枪、洋炮、洋舰,而日本派出的却是留学生和100多人的内阁官员,他们进行长达300多天的文化教育考察。我们带回的是物质的满足,日本带回的却是一种内心的震撼。德国首相俾斯麦当时就断言:日本的今天所为决定会成为强国,因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了一种从事物发展根本上的图强;而中国的作为,一定会逐渐走上没落,因为其内心缺少内在的、自主的、独立的精神,买来的是洋枪、洋炮、洋舰,可缺少的却是图强的思想和文化,物质的富裕是一时的表象,而内心的充实与空虚才能决定未来的强大或没落。俾斯麦的判断是日尔曼人固有的哲学文化的思维,此后不到三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的惨败,不幸被这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俾斯麦言中。
  一个没有文化战略的民族,经济上的富裕只能是折射品,而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民族,废墟和瓦砾也能建起希望的大厦。德国的文化立国如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如此,而这两个二战的战败国今日科技、经济的发达正是我们要理性借鉴的。可以断言,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无论是企业还是教育,深层次发展命运都将由内在的文化发展战略所把握。
  1989年春,当改革的浪潮继续推进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其实任何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都会感到:社会什么都可以不合理,唯有司法不能腐败,如果司法表现不公正,老百姓就将永无出头之日;社会什么都可以低素质,唯有教育不能导错航,如果教育所培养出的人不适应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低,这不只会导致受教育者的终生失败,更是整个社会未来的悲哀。
  一个把正确的育人取向看作发展方向的教育,才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才是有作为的教育。一种一味追求分数、急功近利的教育必定会把教育带向民族竞争力的萎缩,而这种急功近利的阴影正在笼罩着中国。其实这种方向上、文化上的背离,已远比教育经费不足更可怕。“教育文化的成就不只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追求,而是国家文明生活的中心要素。”(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语)
  一个人文化上的自觉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一个学校(教育)的文化自觉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文化的重要功能将去除虚伪,文化的属性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目前中国的文化方向和发展策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教育遇到史无前例的困惑和尴尬,究其根本还是文化战略的短视与缺失。而今天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大行其道却是早有预谋的,美国早在百年前就殚精竭虑地致力于文化上的渗透,用庚子赔款在中国的版图上筹建了留美预备学校,即今天的清华大学。1906年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就上书国会“哪一个国家能教育中国年青一代人,哪一个国家就能在商业上和精神上取得最大收获,利益总是追随精神文化的,它比追随军旗更可靠。”这种百年前的文化臆想,是对中国文化全方位的渗透与侵略。可遗憾的是今天的清华大学果真成了留美预备校,理科80%以上的毕业学生都去了美国。即使回国后也带回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好莱坞大片、卡通漫画、麦当劳、德克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美国的文化又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什么政治制度直选、多党执政、军队国家化、人权保障,就连生活习俗都发生变化,淡化了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却强化了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这种文化战略的潜能令人束手就范,这种文化渗透的手段让人措手不及。
  其实日本首相小泉屡屡参拜供有日本甲级侵略战犯的靖国神社,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昭示一种科技、经济,呼唤政治、军事崛起的文化,而这种想以修改宪法上的崛起,是一种文化上、根本上的崛起,同时更是对周边环境、周边文化敌视所采取的措施,日本这种从骨子里、从精神上对日本国民的教育,甚至编写敌视中国的教科书的做法,正是日本在文化战略上的深层思考。
  近日香港《明报月刊》载文:《在日本感受“文化震撼”》,一是非凡的敬业精神,下班后1~2个小时后几乎所有办公室都还在忙碌,总有一种工作意犹未尽、再找点事的感觉。二是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是个富裕程度很高的国家,可每天吃饭一般多为“定食”吃法,种类有十几种,但每种数量却极少,有的菜竟是一棵青菜或一块鸡蛋大小的没放油盐的生豆腐。问一些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答道,这叫“常常三分饥与寒”,是日本餐饮文化的一种体现。三是坚忍守秩序,可敬又可怕,作者在从著名的旅游胜地伊豆半岛返东京途中,100多公里几乎全线塞车,从下午四点走到了深夜12点,但100多公里的路上居然没有一个交通警察,也没看到一辆车从空荡的下行道超行,更没人鸣笛催促,日本民族的这种敬业的非凡,带有三分饥与寒的文化理念,有教养守秩序的风范正是日本民族大和文化、武士道精神文化的体现,相比较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可见一斑。
  日本的强大其实质是一种文化取向上的自强,而这种文化取向上的自强又是长期植根于民族心中的,日本的大和文化、忠君报国思想就是这种精神的极致体现。二战期间美军七万人攻打驻守在塞班岛的四万日军,岛上还有日军两万家属,最后日军战败,军人和全部的家属一齐自杀。至今塞班岛上还有一处悬崖叫“自杀崖”。一种精神的灌输,一种文化的信仰,连死都不惧,用这种精神和文化来发展国家能不强盛吗?
  
  三、韩国对汉文化尊崇的启示
  
  2005年11月24日由联合国18名专家组成的国际审查团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审议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节等“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竞争以韩国胜利而告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