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基于“互动论”体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者:何树德
二、培养先进班集体,树立榜样学生,为学生“自我”的形成营造模仿的参照群体
人要真正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人,就必须与他人和社会建立互动关系,也即是,必须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心理结构的核心,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而个性的形成又主要源于社会化,因此,社会化的充分与否是制约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0-20岁期间,是人的基本社会化阶段,是个体在心理上、生理上达到成熟的时期,因而中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负有不可估量的功用。“学校即社会”,良好的校风、先进的班风、示范性的学生榜样都能为中小学生提供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学生可以意识到,“对别人眼里自己的形象的想象,对他对这一形象的判断的想象;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和耻辱等”。这种意识就是学生个体关于他人对自己形象和所作所为的判断或评价的想象,是他人的评价塑造着学生“自我”的过程。鉴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就不应该是选取什么高级的评鉴手段,筛选现象性的患病学生,而是应该热衷于参照群体的建立健全。一般认为模仿是非控制条件下,个体主动地仿照他人的行为而活动的过程,因此只要学生生活、学习的群体健康了,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自觉地模仿榜样的言行,规范自己的举止,融入群体的积极发展之中,只不过迟早、程度有别而已。
三、运用“印象整合”原理,提高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认可度
“相信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愿望。”而许多孩子在表露自己的潜能时,往往由于方式欠佳而遭到别人的否定,从而产生挫折感。“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侵犯无论轻重,它都会因为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而致使双方关系渐递恶化。前面提到,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是困扰他们心理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或许就与他们表达自己愿望的方式、情境、时机不适而遭受挫折有密切关联。因此教会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非常急切,他们有了好的同学关系,就容易获得同辈的支持,就能够从同学的肯定中认可自己的能力,从师生的微笑中提升自己的学习生活信心,从与他人的互助中补偿自己的力量,从一个个小小的成功中体验人生的幸福感。
归因偏差是一个人影响他人印象的重要根源,人们做任何事都希望彰显自己的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是做事失败了或不太成功,总会因为利益的顾及而作出有所偏差的归因。归因偏差会导致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判断出现分歧,犯拟人化的错误,以至使人与入之间的关系性的信息失效。如是,人与人的关系体就会在一次次的偏差归因中疏散,甚至恶化,当事人也因受到挫折而产生心结,这也许就是中小学生厌学、对生活不满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体验幸福、训练合作方式、接纳他人、正视自我等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内外活动、主题班会、学术报告、个别谈心、知识普及等,让中小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宽待自己、合理归因,打造一个为多数同学接纳的自我形象,在团结向上的氛围中,处理好“逆反心理”,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完成基本社会化阶段。
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心灵的呵护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和成才,而目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不尽如人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与否或开展无效倒还不可怕,最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学校因没有配置专业教师而将此项工作转交给其他科目的老师,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变味”,甚者损害中小学生本较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建议现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定要以“互动论”体系为指导,用积极的、赋有建设性的方式,给学生构建一个“放飞心灵”的空间,用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去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就愿望。切忌“标签效应”、病态环境感染、散乱群体腐蚀等现象的发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一个个“最近发展区”的达成当中生活开心、发展健全、完成“自我意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沃建中.学生心理素质:怎么看?怎么办?.嘹望,2002(11).
[2] 全国13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3] 冯维.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中国特殊教育,2005(6).
[5] 陈德华.满怀期望 树立信心.现代特殊教育,2001(9).
[6] 任其乎.教师非言语评价的心理效应.教育评论,2000(3).
[7]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