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调查
作者:黄美蓉
为了真实地再现教师的阅读不易状态,笔者运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在江苏省洛社中心小学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调查工作。这是一所六年制的省实验小学,有60多年的建校历史,在学生的自主性培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它承担了全国新课程改革的试点实验,开展了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了良好的阅读风气,培养了教师自主阅读的习惯,拓宽了教师们的知识视野,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
我们的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学校的部分教师和领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教师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想法,以及当前教师阅读中存在的弊端和困难,得到了大量的有效信息。
无闲读书:这就是我的作息时间表
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尤其在科研氛围浓厚的洛小,课余读书、进修成了大家的共识,正如一位教师所说:“读书让我快乐,使我睿智,帮我明理。如一月不让我读书,从小处讲,我就完不成学校交给的阅读任务,从大处讲,我就跟不上时代朝流,就要落伍。”但是工作负荷较重的小学教师处在既想读书,又没精力读书的两难境地,出现了愿读书和没空读书的奇怪现象,对此,学校教师感触颇深。
学校是区里的一流学校,重视以教学科研促进学校教学与管理上新台阶。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确定自己的个人研究课题或学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课题,并在此基础上申报市级、省级课题。每星期学校进行一次分年级、分学科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规定主题的前提下或说课或集体备课或作教科研的专题研讨,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每月交教学论文一篇,作为考核教师教科研成绩的主要依据。为了完成任务,教师们抽空看一些书,学校也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读书,就拿学校开展的“生活教学”的课题来说吧,学校开出了一些必读和选读书目,采取集中阅读与分散阅读、学习原著与听讲座、组织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辅以读书竞赛、演讲、论文评选、教学实践等活动巩固和转化学习成果,参加这一活动后,教师的理论认识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实践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收获很大。但是不管怎样,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读书、学习的收获越大,自己自由支配时间越少的矛盾。小学教师每天都被班级中琐碎杂事缠绕,很少有时间去看一点书,思考一些问题。就拿语文教师来说,每周16节课左右,每天批阅大量作业,此外,还要兼任班主任和各种辅导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学历、岗位、定级评职、信息技术等培训;白天即使能挤出一点零星时间,由于不完整而无法被充分利用,一回到家,忙完家务就想早点睡觉。
谈到读书,一位刚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讲了如下的这番话。
读书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这个职业的需要,刚从学校出来,自以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不算落后,可到了洛小工作一段时间发现,这里处处洋溢着教改的气息,涌动着学习的气氛,总有一股潜在的压力使你去不断更新知识与观念,有空就想读点书是我的真实想法,但是目前我很疲劳,一是我还处在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常规阶段,二是角色多样,身兼语文、思品、外语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当班主任,三是进修和学位学习占去了大量业余时间,使我很少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读自己喜欢的书。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从教师反映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工作生活负荷过重是造成教师较少有时间读书的客观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调查提出,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与8小时工作制相比高出1.67小时,过去洛小低年级语数包班,一个教师从上班开始起就负责全班的语数思品等课程,现在虽说不包班了,但一个教师平均负责二个班的语文或数学课程,平均每周15节课左右,每天批阅大量作业,此外,还要兼任班主任和各种辅导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学历、岗位、定级评职、信息技术等培训,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挤占双休日召开各种会议。事实上,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每天实际工作时间无法用8小时来衡量,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没有时间来读书。
另外,目前小学教师队伍具有年轻化和女性化的特点,大部分教师正处在既要忙教学工作,又要拿文凭、评职称的阶段;既要照顾父母长辈,又要哺育儿女的时期,工作和家庭的两副重担都压在了他们的肩上,较少有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读自己喜欢的书。
从社会氛围来看,不论教育系统还是整个社会都与静心读书的氛围不甚和谐;各种思潮如雨后春笋丛生,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市场经济使许多人产生了心灵震荡,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的人静不下心来读书,价值天平产生了倾斜,急功近利,追求经济实惠抬了头。评职称要论文,就干,优质课有好处,也干。对自己没有好处则不干。读书与人文滋养是慢功,只有靠边站。
所以,虽然学校创造条件,提出要求,但这种外在的压力并没有完全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研任务临时抱佛脚的有之,应付学校检查抄袭论文以此搪塞的有之,对学校教研要求置之不理的有之。所以,部分积极要求上进的教师希望学校能给予时间上的保证;一些教师还具体建议学校应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这样比靠教师自觉规划读书计划效果要好。
没书可读:到哪里去找我要读的书
学校图书馆是教师首选的图书资料来源地,在这里藏书集中,借阅方便。特别是近年来图书装帧越来越精美,价格也随之飞涨,使广大教师在购书时虽爱不释手,但最终不得不因囊中羞涩而放弃。一位小学女老师在调查中说:“每次拿到书店里一本本厚实的,透着书香的惹人爱的书,总想把它抱回家细细品味,可是随便一本20来万字的书,动辄就要10多元钱,装帧再讲究一点,价格就得翻个跟头了,我们哪里受得了,只好望书兴叹。”这样,小学教师只好把读书的来源聚焦于各级各类图书馆,尤其是比较方便的校内图书馆和资料室。做到借阅与适当购买相结合。
在洛小校园的一个偏僻角落有几间旧教室改造成的图书馆。墙上张贴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等字样的条幅,一位年纪略大,在领导眼里需要照顾的老师管理着图书。在与她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个图书馆的状况:这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长提出图书馆要成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可或缺的阵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故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还是购置了一批图书资料,主要有教育名家名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有教育科研方法类图书,如《教育科研技能训练指导》、《怎样写教学论文》、《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等;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教育理论图书,如《中国教育问题报告》、《WTO与中国教育》、《怎样听课评课》、《说课艺术》、《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有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评价方面的图书,如《国际教育新理念》、《教育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研究型课程》、《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有效的学生评价》、《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等。改变过去图书资料以教案、教参、练习题集、考试指导方面图书为主的局面,转向重视为广大教师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深受教师的喜爱。教师的阅读习惯也渐渐由阅读教学参考类图书转向综合性地提升教育理论修养方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