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调查
作者:黄美蓉
原来洛小图书以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为主。这种购书方式更多兼顾到共性需要,为了满足共性的阅读需求,必然会削弱阅读的个性差异,有些教师想看自己喜欢的书就一时难以办到。课题经费往往只能由部分教师享受到此待遇,个别人的阅读喜好并不代表大部分人的愿望,况且只有在岁末年尾时才能报销到,又限于经费有限,其所购书目也是有限的。在访谈中有些老师提出,能否变单一的集团购买为集团与个体自主选购相结合,只要学校加强购书内容、导购方式的宏观调控,就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阅读需要。在笔者眼里,书刊不再是知识和信息的惟一载体,现在有了因特网,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增加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加大电子图书在图书馆建设中的比重。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图书管理员进行了交流,引来了图书管理员的一段真情道白:“目前我们校长存在一种认识,通常把改善教学条件理解为实行电化教育,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设备优良,忽略了电脑本身电子阅读的功能,把电脑的教学功能与获取信息的功能割裂开来;又把电子阅读理解成在各年级办公室配备电脑,开通局域网络。其实电子图书馆的概念是宽广的,有建立电子阅览室、电子书库;有实行电子图书浏览和检索;有建立电子音像库作为补充;还配备打印机,随时便于读书者下载打印、摘录,免去抄书之苦。”
是啊,当教师强烈的读书需求被点燃后,怎样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图书馆的书源是否充足,并保持新书不断?图书的构成比例是否合理,是否添置了附合教师需要的图书?图书的借阅是否方便,能否做到无障碍借阅?在美国,只要有一封当地人写给你的信,便可进图书馆借书了。还书也不用办什么手续,门口都有一个还书的箱子,往里边一扔就行了,有的人白天没时间还书,就在晚上散步的时候把书扔进还书箱里。为什么图书馆都是建立在校园的角落里?在国外图书馆尽量建在中心、方便师生,不少学校的开放式书架就设在走廊两边,课程内容和图书馆关系紧密,往往要求师生课前准备资料,课后进行研究。电子图书的功能是否被充分挖掘?难道为教师开通了局域上网,就算是创造了电子阅读的条件了吗……?也许以上某一环节的忽略,就会把教师本已激发的强烈读书愿望浇灭,也许某一方面的不足,给本已非常疲劳的教师找到了一个少读书的可以原谅的理由。也许某一过程的缺失,给本已繁忙的教师增添了不少读书的麻烦。当图书馆在教学改革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时,图书馆,你能为教师的阅读做些什么,你准备好了吗?
无章可循:缺乏教师自身阅读的引导
在访谈中许多教师谈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
王老师说他读书有时很盲目和随意,在没有具体阅读目标时,往往以消遣阅读为主,陷入流行的“快餐文化”圈子里,有时也想阅读一些专业的理论书籍,但往往是随便翻翻而已,很少深入进去,即使有了一个所谓的阅读目标,或为教育实验寻求理论依据,成为课题研究构建框架,收集素材,或为提高教学效率寻找有效途径,或为研究某一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寻求理论指导,往往又不知读些怎样的好书,有时好不容易得到一二本好书,在读得疑虑重重时,又得不到同行的帮助与提醒,享受不到共同阅读的快乐而不得不终止。
李老师说他平时读的书不多,且带有消遣性质,只有在做课题研究和写论文、评职称时,为了给自己的论文增加一些“亮点”,便从经典作品里面去一鳞半爪地寻章摘句。以便论文里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杜威指出”、“陶行知先生提出”显示一定的理论深度,有人批评说这种读书功利色彩很浓,但他认为这样的读书似乎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
冯老师说他的阅读习惯比较理性,往往读与任教课程相关的读物,其他学科的书籍很少问津,时间一长,自我感觉不太好,尤其是一定深度的阅读必须纵横文理,沟通古今,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做到融会贯通和交叉出新。
贾老师说他是一位年轻教师,生活中的我喜欢新鲜、时尚的东西,当别人对所谓的经典赞不绝口时,他却另辟蹊径,也许是因为跟着时尚走,有时就缺少主心骨。就读书来说吧,看到素质教育炒得热,便借来素质教育方面的书刊看看,听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跃跃欲试地去研究心理学。自我感觉是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知识结构、发展目标来阅读,没有对课外阅读作长远安排。也许有些老教师批评得对:读书不比其他,要自觉抵制浮躁,从坐冷板凳开始。
以上零零种种的教师阅读观念和阅读习惯既反映了教师阅读个体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倾向,例如缺乏阅读目的性,带有随意阅读和消遣阅读倾向;缺乏阅读的超越性,带有功利阅读和门户之见倾向;缺乏阅读自主性,带有无所适从和囫囵吞枣倾向。以上教师的阅读观念与习惯的形成虽有多种因素造成,但缺乏教师阅读的引导与培训也不失为一个重要方面。目前阅读教学研究主要聚焦在学生身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速度、阅读效率与阅读习惯,让学生易于接受的阅读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息传播者,他们一向被人视为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包括他们的阅读,也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个人自觉自发行为,而少有人关注。难道教师的阅读就不需要指导与研究了吗?难道就因为教师是成人就不需要其管理机构对教师的阅读进行监督和指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正如李老师所说:人是有惰性的,有时学校像抓教学常规管理开展优质课竞赛那样抓教师阅读,把阅读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体系中,当时认为学校管得宽,抓得严,自己觉得很累,但过后很有收获,还是需要有个部门来管一管,促一促。
学校怎样做好教师阅读的引导工作呢?洛小的几条经验是
1.把教师阅读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
洛小时校长认为:将教师阅读与教育科研(尤其是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是避免阅读盲目性、提高阅读自主性的有效方式。近几年来,依托学校开展的主课题实验和由此建立起来的点面结合的子课题网络,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收到了良好效果。有些老师反映,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定阅读目标可以立场坚定地追随于“主题”,而不会有“迷失”之虞;有个阅读主题,才能分详略,定层次,不紧不慢,循序渐进。也有教师说: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就必须广泛收集材料,多读书,这给需要督促的我加了道紧箍咒,不知不觉中业务水平提高了很多。
2.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保证阅读的有效性
针对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洛小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集中读书活动,命名为———教师读书——111换脑行动”,要求每个教师在开展活动两年内读100本书,写10万字笔记,撰写10篇论文或读书心得。阅读书目分必读和选读两种,要求每个教师要精读10本必读书目内的书。20种必读书目是由专家研究审定的,另外还推荐了200种选读书目。读书活动采取集中阅读与分散阅读,学习原著与听讲座、组织讨论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辅以读书竞赛、演讲、论文评选等活动。此外,还建立了奖励制度,对多读书、多写作、以读促教卓有成效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3.倡导读书研讨,营造学术氛围,体现阅读的超越性
教育既是一种文化传承,学校应当着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教师步入知识殿堂,让教师在个体的广采博撷中丰富、更新,在群体的交流研讨中融汇、整合,从而建立起宏大的知识背景。
时校长介绍,在倡导个人读书、开展有针对性的读书活动的同时,为了形成一种融汇、碰撞的机制,自1998年起,他们又尝试举行“沙龙”式的理论学习研讨会,学校认真分析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理论困惑,每年确定一两个中心议题,教科室围绕中心议题向教师推荐部分论文专著或资料索引,组织教师认真阅读交流。在阅读过程中,提倡不迷信权威,不固守定论,重在形成自己的思考。研讨会召开时,又尽力邀请一些知名学者和专家亲临现场,一方面作为角色偶象,给教师以积极暗示,另一方面又能适时点拨指导,避免滑入某些理论误区。几年来,中央教科所、南师大、华东师大等高校以及《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教育报刊的专家教授先后到过学校,参加了“教学交往的主体性问题”、“低年级学生自主阅读、高年级学生自主探究”等专题研讨,发挥了巨大的激励和指导作用,许多教师发表或获奖的论文正是在这样的研讨中得以形成或完善的。
本次调查所获信息有喜有忧,既发现教师阅读中的问题与无奈,又发现教师与领导为多读书、读好书作出的努力。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用毛老师的话来结束本次调查: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当事人,当我们反思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时,谈论得最多的是“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这样的话题。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对广大教师的一次挑战。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把握信息,如何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新知识,将决定着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无论从文化、教育的传承,还是教师素质提高来看,读书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毕竟,时代呼唤具有书卷气的教师!
(责任编辑 永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