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论班级活动的价值取向

作者:陈新文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它是由几十个年龄、智力、知识和心理特点等相近的学生所组成的。作为一个集体,它是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最基层组织,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都必须依赖于班集体。所以,班集体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对班集体的认识和理解,对班级活动所持有的价值取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自己所作的角色定位等,都会影响到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在当前,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和“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1]现象仍很普遍,以至于混淆了人们对班集级活动本质的认识,这种倾向正是导致教育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批评和质疑。为此,我们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班级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班主任工作。这种新的班级活动的价值取向就是——教育,即在具体的班级工作中,教育应是占主导地位的工作方式,而管理的方式则应由教育的方式来决定,它只是教育的辅助方式。这里并不是否定班级工作中“管理”的重要性,而是要求班级工作中的管理首先应该具有教育性,符合教育的目的,体现教育尊重人、发现人、培养人的本质。班级工作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认为,班级工作就是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就是教育学生,把管理等同于教育。而根本不会怀疑班级管理本身是否具有教育性,就像人们不会怀疑道德教育是否道德一样。正因为这样,在班级工作实践中才经常会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并且在这时,还有人觉得这是应该的、是认真负责、严格管理的表现。问题正出在这里,人们习惯于用管理的方式来做班级工作,而不是用教育的方式来做。所谓管理至少包含这样几个特点:成员之间的层级性、活动方式的强制性、管理目标的现实性、管理手段的行政性等;而教育所包含的理念是: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育方式的民主性、教育目的的理想性、教育手段的人性化、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等。这就是一种关于班级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它直接决定了班主任班级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并进而决定了班级工作的效果(主要指学生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而不单指班情积分、排名等,因为在班级教育中还有很多无法量化的东西,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人格和精神的影响、师生关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能力与人际关系等等)。班级工作中的管理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影响班级工作实效的重要的制约因素,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确立班级活动的教育取向不仅是班级工作实践的需要,更是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行为的自觉性
  
  学校(包括班级)内部的制度是干什么的?管学生的。但是,制度为什么能管学生?有了制度就能管得好学生吗?学生是慑于制度本身还是其他?这种思考有必要吗?当然有,而且非常必要,因为在班级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班规班约,但我们同时也发现,每个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违背班规班约,甚至违反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规定。或者说,我们对现在的学生思想素质、道德能力、政治觉悟等并不满意。由此我们认为,学生需要制度,但学生并不慑于制度本身,而是制度所包含的文化的、思想的、心理的、道德的等,能唤醒学生重新认识自我的那种精神的、意义的东西。
  建章立制是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制度的产生和制度的执行决定了制度功能的发挥。第一、制度产生的办法和途径。是民主的还是专制的,是自上而下的还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是民主的、自下而上的,则学生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就高;反之,则不然。第二、制度的内容本身是否科学、是否具有时代性、是否符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专业性质等,比如带有体罚或潜在体罚的规章,可能会有“杀一儆百”的效果,但对于违纪的同学来说,绝对达不到教育其本人的目的,反而会增强其自卑、自我孤立的心理,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第三、制度是否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精神,是否体现了学校的性质和专业特点,是否体现了对人的信任和尊重等。第四、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是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做,还是用制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来导引青年学生的行为。前者意味着不管制度是否可行,一旦产生必须执行;后者则意味着对制度所包含的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包含着对班级教育目标和个人人生理想的理解,包含着学生对外在制度规范的自觉内化。
  所以,不要只考虑制度“立竿见影”的效果,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与班级教育目标是否一致,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这种制度是否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传统精神;这种制度是否被作为一种文化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这种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被学生所认同等等。
  
  二、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教育目标的理解水平
  
  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等在表面上能与学生达成一致,但实际上,这些并不能成为学生自觉行动的内部动力,教师的良好愿望无法实现,从而认为学生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从理论上讲,班级工作的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其对象上,还在于它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为什么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班级教育目标?包括班训、班内制度、甚至教师为其设计的人生目标等。这种思考使我们发现,学生缺乏一种能整合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而这种品质就来自于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是一个普遍的问题,[2]同时也是影响学生社会声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不仅使学生无法理解其学业的社会价值、科学的道德范围,而且也使他们忘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追问,当然也会忘记了班集体的教育目标、规章制度等。班主任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新世纪的新教育赋予班主任的新职责,班主任应该在这方面做出大量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又是区别于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工作的,班主任不应该只是在执行学校的计划,而更应该是在创造,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班级工作之所以取向于教育,就在于强调这项工作不是一个单独的工作,它必须成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了这种理解,我们认为,班级工作首先要确立班级的教育目标,而这个目标,又必须要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成就人。具体讲,班主任的工作就在于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对人生、对社会等的热爱和追问,鼓起学生探索、拼搏和创造的勇气。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设想。即如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科学和技术可以引领社会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只能由人文科学来引领。科学技术只是人们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思想才是统帅。当然,除了人文知识外,科学精神也很重要。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等时间,或由自己、或请人文学科的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表达超越于知识的思想和智慧,即进行广泛的人文科学教育。
  
  三、加强对师生交往的理解,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可否认,我们在工作中都很重视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的建立,但有一点是值得思考的,即我们在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来与学生进行交往的。现实中,很多教师(不仅是班主任)仍然把与学生的交往理解为一种知识(狭义的,不同于思想、精神的知识)的传递,重视交往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目的性价值。更有甚者,把教师(包括班主任)这个角色看作是绝对权威、不容一丝的怀疑,更容不得来自学生的批评与意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