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论班级活动的价值取向

作者:陈新文




  有关教师的研究发现,对师生关系的这种片面认识,导致了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深层意义的失落。师生交往的深层意义在哪儿呢?在于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把经过交往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人生体验等作为共享的生存资源,发展智慧、情感、意志、精神等完善人的一切方面,使每一个人不断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为人。这不仅是交往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是当代人文精神的核心(使人成为人)。
  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但我们认为,只要具备了正确的教育思想,理解了师生关系的深层意义,我们便不难理解什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什么素质才是最为重要的素质。
  
  四、理解德育的本质,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科学性
  
  班主任的工作主要是德育,而不是其他,而德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班主任既是道德的实践者,更是道德的教育者。德育的目的是什么?是造就听话、顺从的学生,还是培养有主见、敢创新、善发现的学生。应该说,德育的目的在后而不在前。而实际上,学校德育正在努力实现的目的却是在前而不在后。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事实,一个关于中国当代教育的事实。
  德育的地位和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几乎每一个中国教师都知道“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但有多少人在思考德育的目的呢(应然的、实然的)?这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听到最多的议论是: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的确,当代中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敢于拼搏的群体,教师想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掌中之物”的确很难。如果觉得不难,那就更可怕了,因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简单和粗暴,这就是权力、是专制、甚至是不道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
  这里要表达的是,班主任在班级教育中到底能教给学生什么?是行为准则、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还是文明常识。这些固然必要,但不是根本,根本在于教给学生分辨是非、自觉行为的道德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积极体验道德感受,而不是坐诵经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一种育人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人文精神,而不是今天布置,明天检查,查完放下的管理事务。大力挖掘学校规章制度的文化内涵,挖掘校训、班训的文化内涵。环境、制度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其内在的思想,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质量至上的思想等才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动力根源,是这种内在的思想触动了人的自觉意识。有些制度固然严格,但却是非人道的;有些看似宽松,却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制度本身也是有思想的,而这正是我们利用制度加强德育时应充分考虑的,这也是我们对学校德育时效性与科学性的一种理解。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陈新文.论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教育与职业,2002(10).
  [3] 陈新文.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职教通讯,2004(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