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个体教育的本体论追问

作者:侯素芳




  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与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等研究成果显示。教育并未起到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相反,恰恰是被看作提升社会阶层的教育自身使社会现有阶层间的差别得以复制并合理化。人们要通过教育提升社会阶层,而教育又在维系着现有的社会分层,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本文试图从个体的视角出发,通过把个体培养成真正自主的主体这一途径,冲击文化资本理论的宿命色彩,借助于个体的生活智慧为个体寻找安顿自身的心灵家园,将有益于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个体教育的本体论追问
  
  个体教育即以培养独立个体为目的的教育,而所谓独立个体意指以自己的理性判断来指导自身行动的独立个人。
  1 个体教育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然存在。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是轻视身体的实践,是身体长期处于缺席状态的实践。个体教育着力于打破这一教育格局,将目光首先投射到学生的身体上来,因为身体是个体设计人生发展计划的前提。个体的发展是以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设计为前提的,“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我们不要说‘我的身体’和‘我拥有身体’,而说‘我是身体’和‘我作为身体’。个体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身体的特点、长处及劣势,学会悦纳自己的身体。同时,指导个体正确对待自己的感性世界。在社会越来越走向不确定的时代,每个人都会面临众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孤独、苦闷、无助等,个体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体正确面对问题,不回避、不忽视,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2 个体教育引导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存在。个体教育在社会层面上讲无非是为个体寻找一个在社会生活中安置个人心灵的家园。首先,个体教育要使个体明确自己身在何处,即传统教育中有意无意间忽视的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毋庸讳言,社会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过程,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有相当差距,阶层流动是难免的。个体教育要把社会各阶层的从业状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文化生活、制度保障等各方面的差距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个体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真实社会生活现状。其次,个体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明确自己所应扮演的社会角色。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当前一代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相对忽视社会角色的现状,为此,个体教育要帮助个体认识并勇于担当各自的社会角色。
  3 个体教育关注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人不仅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人也同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个体教育引导学生个体正确认识自身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同时,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在1993年的报告中指出“人的精神性可从五个方面来定义:一是表明了人的存在最基本的状态;二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三是寻求个人的独立性;四是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五是探索生命的价值。”[2]以此五个维度来揭示人的精神性表现,为我们探索教育中关注个体内在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具体表现在赋予个体独立思考的权利、尊重个体的教育选择权利、尊重个体的自我设计、鼓励个体自我创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指导自己的行动。
  4 个体教育关注个体的自由及其边界。当下,要不要上学校、上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安排校外时间、个人兴趣与爱好等问题。学生个人能够自主决定的越来越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有法定的教科书,教学方法有国家政策导向,就是最能体现个性的服装也被清一色的校服所取代;决定个体命运的高考制度更是规范了所有教育实践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个体教育关注个体的自由就是要打破上述种种无视学生自由的现状。还学生以自由的权利。当然,没有完全自由的教育。这种自由要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界,以发展个体的理性思考与行动能力为宗旨,最终促使个体走出权威统治,依靠自身精神力量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这种自由不意昧着个体是孤独的个人,个体始终是团体的一员。因此,这个边界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群体的自由。
  5 个体教育追问个体存在的缺失。个体的存在是有缺失的存在。这种缺失或者表现在自然性方面,或者表现在社会性层面,或者表现在精神性层面,又或者三方面兼而有之。当下的教育实践,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受教育发展的外在条件的制约,对各种个体存在的缺失问题少有关注,个体教育恰恰要追问个体存在的缺失。首先,个体教育澄清一个事实,即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有缺欠的存在,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生;其次,个体教育追问人的存在可能有哪些缺欠,帮助个体明确了解其自身存在的缺欠;最后,个体教育追问造成这些缺欠的原因是什么,在诸多原因中哪些是个体可控制的因素,哪些是个体不可控制的因素,以帮助个体进行正确的行动选择。
  6 个体教育建构个体的生活智慧。个体的生活智慧是指个体在自身精神力量指导下,充分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弥补自身存在的缺失、逐步趋近应然存在状态,以达到改善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与意义的认识与行动能力。首先,正确利用个体自身的身体优势。人的物质性生存决定了身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身体既是生存的前提,又是与自然交往以获得生存必须品最为可用的工具。个体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引导个体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智慧地运用自己身体、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过程。在身体话语缺乏理性而代之以肉身的疯狂时代,个体教育着力教育学生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身躯,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敬畏感,使学生以敬畏之心来呵护自己的躯体。其次,在主观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这是就社会层面而言。在社会日益多层次化的分化阶段,在阶层之间尚有相当程度可流动性的当下,个体对自己目前社会地位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在理想与现实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是智慧人生的前提条件。再次,个体教育应使个体对意识形态宣传保持适度的信任。平等是美好的理想,本身是无可质疑的,但其实现是需要复杂机制的,需要制度的支撑、法治的力量,而不仅仅是道德可以实现的。当前国内的社会信任在相当程度上还在依靠道德自觉,制度是欠缺的,即使建构了一定的制度,其约束力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利用非制度力量牟取私利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社会信任明显是有限的,教育也不例外。再其次,个体要善于依靠群体。发挥群体的力量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齐格蒙特·鲍曼认为社会正趋于个体化,以往依靠社会处理的问题正在转稼给个人,而个人是无力承担的,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依赖于群体的力量。最后,个体教育应使个体在当下异化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提升人生的意义。
  
  二、个体教育对于建构教育学的理论价值
  
  1 教育研究对象的澄清。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研究教育规律,还有人认为教育学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