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评价分析
作者:杜爱慧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的反馈等几方面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现状。结果表明:
1.在教师对学生实验设计、操作的评价方面,28.9%的教师主要采用“笔试+具体操作”,14.7%的教师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报告”,但当问及“具体操作”与“观察”的操作细节时,大多教师表示:只是依据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感觉进行评价。另外,19.8%的教师表示根本没有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在推行课改的实验区,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仍存在很大不足,“具体操作”或“观察”方法的有效性并不高,结合访谈情况,可以说有关实验评价的改革基本没有起步,实验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接近于零。
2.在调查学生动手实验及学校实验数量的情况时,81.2%的学生反映自己很少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反映学生实验非常少,仅0.5%的学生认为实验非常多。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其数量都是不够的,学生主观上想要做的实验数目与我们所开设的实验数目相差较大。这一方面说明了初中阶段学校开设实验数目的有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初中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与想要参与的迫切愿望。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于哪些实验必须做,哪些实验要选做,并没有给出硬性规定,只是提供了实验示例,建议学校要尽量开发学生实验。在无法保证实验数量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能保证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当然更谈不上实验评价体系的完善了。实验评价的现状,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领导、教师的足够重视。虽然教师已普遍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过程,为智力、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然而,要加强和促进学生物理实验技能的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之进行规范。
二、中学物理实验技能评价指标的构建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尝试对物理实验的评价进行了思考。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与操作密切相关。然而,我们切不可把物理实验仅理解为实验操作。从调查数据及访谈情况看,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评价都围绕着操作环节,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物理实验的全过程应包括从质疑提出的问题开始,经设计、实践、分析和排除异常现象,到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误差,写出实验报告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说,物理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动脑动手的过程,即:它不仅包括实验的操作过程,也包括操作前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操作后的分析论证、反思交流等环节。目前,《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作了详细规定,并明确指出要对学生实验操作前后的多种能力进行考查。鉴于此,我们认为,可以从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两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实验技能评价,具体见附表。
从表中看出,我们仅给出了实验技能评价的指标,在该体系中,智力与操作技能并无明确界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体系中B1、B2主要体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B3、B4考查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B5、B6、B7、B8主要体现新课标中学生实验探究的设计、完成实验、反思交流与合作等技能。如此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可以使教师在评价学生实验的同时,逐渐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技能、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对于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有力地将过程与方法相结合,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从整体看,该评价体系有力地改变了过去物理实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方法;只重实验操作技能,不重提出问题、反思及论证等其他技能等。因此,完整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点思考,仅给出了实验评价的标准,具体操作还有待细化。实际操作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确定指标权重,要求学生实验前熟悉“评分标准”,实验中参照进行,不断纠正提高,实验后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等。另外,实际教学中并非所有实验都包含探究的全过程,教师应针对不同实验(包括课内、课外),结合自己的侧重点,灵活选择评价指标及其权重,深入思考操作中的相关问题,不断完善学生实验技能的评价。作为学校,首先应切合实际对实验的数量、范围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评价体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的数目也在增加,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实验技能整体评价的导向功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引导,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续佩君.物理能力测量研究.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 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