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传播学的视角:博客应用于教研成果推广的模式研究

作者:郑世良 曹建清




  一个时期以来,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成为教育领域里一笔可贵的财富。从教育研究到取得成果,只是一个过程,而目的在于取得成果后的应用,在于发挥成果的效益。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科研成果的特殊性,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也成为一个特别的环节。但是,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不仅在国内是个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国际难题,大多数成果束之高阁,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严重滞后。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教育成果推广途径不畅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教育理论的延续和扩展需要靠诸多教育者的传承和开拓,知识的积淀在时空转换和扩展途中必定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这种媒介是教育科研成果赖以存在的载体,是联系教育科研成果、教育主体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了媒介,教育科研成果就无从依托,无法传播,教育主体也就无法掌握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途径来看,主要有下面几种:
  自上而下型。行政性组织机构通过下发文件的方式,将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遵照执行,并辅以专家指导。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自下而上型。专业教师作为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上升到抽象的教育理论,加以验证后获得一定成效,继而获得政府承认并大面积推广。
  以上科研成果推广的模式是基于传统意义的,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社会的今天,技术形式无疑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手段。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已由最初的书籍出版扩展至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等多种立体、直观、高效的传播方式,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带来了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更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博客(blog)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过渡到“思想共享”,互联网真正开始凸现其无穷的知识价值。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博客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社会化的联合协作方式、便捷而直接的体验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客因其具有的优势将成为一种有利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有效方式。
  
  一、博客的传播学意义
  
  从传播学的视角看,就传者而言,博客是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即博客满足五零条件:“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就传播意义而言,博客与生俱来的草根性意味着精英话语实现了向大众话语的转移。
  就传播内容而言,在现阶段,文字表现形式无疑在博客中占有绝对地位。一方面,千百年以来的书写文化积淀雄厚,文字仍是人们获取信息或者表达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网页文字处理技术也最方便,会打字就可以创作作品。无论是激昂澎湃的长篇大论,还是精悍短小的散文小品,都能表现出传播者的思想张力。而指向外部的超链接,更是向受众开放了传播者身后广阔的信息源。
  就传播渠道而言,博客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一种“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的系统”。它抛却了“守门人”的角色,强化了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实现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兼容。
  就受众而言,一方面,博客的传播往往指向两部分受众,一部分是定向的受众,即传者希望信息达到的人;另一部分是非定向的受众,即在茫茫网络中偶然接触该博客的人,因而其受众对象既有指定性又有随意性。另一方面,由于博客传播的反馈渠道畅通,受众在这里表现出了很强的主动性,可以说传者和受众的分野完全消失,大家都是博客,大家都既是传者也是受众。
  
  二、博客用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优势
  
  1.过滤信息,沉淀精华内容
  博客网站一般都会采用按信息的点击量、按引用量、按发布时间、按标签,以及综合算法等各种排序方法,使精华内容“置顶”,以便更多的人阅读,让用户能够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
  因此,如果将博客作为一种教研成果推广的模式,博客可以将最能引起关注的教研成果“置顶”,并引发同行和学生的共鸣或争论,科研成果所有人也可以从这些共鸣或争论中继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使之推向成熟。
  2.交流方便,构建无界限团队
  博客的“组群功能”可以用来构建跨越学校、地区行政管理界限的教育科研研究团队。多个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度的教育研究者可就某个理论进行探讨。
  3.创设情境教学,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互动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教学实践应用,博客可以摒弃教学过程单向的信息传递,创设建构意义的情境,将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和客体吸引到一个平台上。运用博客的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创设教学的情境,提供更多的评价和更广泛的背景资料。经过交流,拓展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教育研究者、教师在博客中的思维再现、思想闪耀、阅读过程与理解、观点与看法的一步步变化,引领学生深切体会、把握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思维动态的流程,建立合适的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三、基于博客的教育科研成果的传播模式
  
  博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技术与传播方式,它的价值在于我们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合理使用它。“技术只是工具,关键是使用技术的人要有思想,你有什么思想,技术就为你做什么样的服务。”对于教育科研成果来说,博客的多种组织形式展现了多样的教育传播模式。
  教育博客下的“主题研讨”。围绕某个主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研讨,这是传统教研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博客网站可以通过聚合技术,将其中内容相关的个人博客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虚拟的群组。比如:以学科内容为纲目,联合起来的博客群组,就成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交流沙龙。而这种联合由博客网站实现,并不会给参与博客的其他人增加额外的操作,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分散”、“低效”的教研模式,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动态”、“平等”、“合作”、“交流”、“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传播模式。在网络环境下,运用博客交互方式来实现主题研讨,可使研讨的内容更深入、研讨的时间更持久、研讨的范围更宽泛、参与的人员更多。
  教育博客下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出发,教师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通过博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研究的议题,然后组织本组教师,通过回复、评论等功能进行评议,并就共同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展开讨论,从中获得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
  教育博客下的“教研成果课程化研究”。“真实的教学研究往往是‘教学与生活’的研究。”教育科研成果作为教学内容,成为教材和课程的基础。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编制成相应的网络课程在博客上发表。
  教育博客下的“行动研究”。“教育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追求‘事实’本身的‘真实’和‘客观’的层面,还需要关注教育活动中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目前众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开展的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种基于博客的行动研究。理论层次较高的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实践找到相应的理论作支撑,反过来让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理念,使理论起到直接指导实践的作用。教育博客使叙事研究突破了研究者个人的小圈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博客使叙事研究的传播范围全球化,使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开放的、活跃的、互动的。博客增强了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博客正在成为教育者和研究者进行教育科研的良好平台,成为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沟通的良好载体。但是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在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娱乐博客充斥的网络社会中,教育科研博客虽然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但仅占一隅之地。此外,版权保护、博客的有效管理等都是博客应用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邬俊耿.基于教育博客下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信息技术教育,2007(5).
  [2] 方兴东,刘双桂等.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现代传播,2004(2).
  [3] 周海英.“博客”的传播学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4(7).
  [4]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吕旭峰,刘晓萍.教师博客:教育叙事研究的平台.当代教育论坛,2007(8).
  [6] 孟朝霞.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教育信息化,2006(11).
  (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