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其预防

作者:朱 萍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都会发现,很多学生存在逆反心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并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教育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1]。从结构上看,逆反心理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感是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当个体接受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内容相违背时,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若不能有效克服,就会逐渐加强产生抵制的行为意向。这三个构成中,认知成分是基础,只有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2]。从基本表现上来说,逆反心理主要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意顺从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学生。个体在处于学生阶段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出现,各种生理机能发育成熟,从而使他们感觉自己是成人了,独立意识和自尊的需要增强,渴望独立,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往往会对父母、老师的管理不以为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还不成熟,有些时候对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但是却喜欢自以为是,容易走向极端和片面性,不愿意听从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劝告,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上,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大。一般来说,在家庭因素中,有三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或者过于严格。溺爱就会使教育过宽,使子女觉得过分自由、放纵,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感;过严就会使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在心理上产生反抗感。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子女出现无所依赖的感觉,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这样,就容易对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子女不愿意面对家庭和父母,不愿意正视一些问题,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对一些事情产生逆反心理。三是家庭关系紧张或出现破裂。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子女心理上会产生无助、孤独的感觉,容易出现孤僻、自卑等心理倾向,从而有可能对一些问题缺少正确认识,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直接场所,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果不当,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首先,素质教育已经实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模式并没有完全改观,一些学校在教学中还是把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唯一标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逆反情绪,进而出现逆反心理。其次,学校在进行教学时,方法简单,很多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不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再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特别是有些教师,实行双重道德标准,对学生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宽松,嘴上说着一套、实际行动上是另外一套,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不满,有些学生就通过逆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其他越轨行为时,学校或教师在进行教育时采取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往往是对学生直接批评多,说服教育少,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抵触,不愿接受,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作为年龄相同或相近的群体,彼此之间有很强的相似性,是互相学习的榜样。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的是对同辈群体的依赖。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学生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否则,就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所以,在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
  5.大众及社会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的途经不断增加,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求知和接受教育,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比较复杂,网上形形色色的有害信息比较多,而一些广播等媒介的制作面向的是全体受众,忽视了学生的身心特点,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在网络和广播媒介中传播,从而对学生群体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正确的观念、方法不能为学生接受,而出现逆反心理。
  
  三、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策略
  
  1.对学生逆反心理保持正确的认识,从心理上正视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不少学校和教师认为,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学生,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一定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学校和教师必须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个体处于青春期时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有时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地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4]。
  2.关心和尊重学生,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首先都是平等的人,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有了这个前提,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就应该采取平等、尊重的态度,而不是片面地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从而改变把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的态度,在处理与学生有关系的事情时可以跟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学生有逆反心理或出现其他越轨行为时耐心地向学生讲道理,使他们从内心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恰当,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能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在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上得到满足。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候,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效果也就会更好,学生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3.注重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控制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成长发展阶段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完善自我,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待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地评价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认识,避免逆反心理的出现。其次,对已经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应该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建立起有关学生的档案,并且认真进行研究和思考,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且根据其成因有针对性地做好沟通、疏导和心理辅导工作,使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能够慢慢消除逆反心理。同时,学校需要特别重视同辈群体之间的传播效应,防止逆反心理在学生中的蔓延,注意发挥好学生中先进分子的作用,特别是做好学生中的核心人物和领袖人物的作用,使他们在防止学生逆反心理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4.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有效防范学生逆反心理的合力。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防范学生的逆反心理也必须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在承担起防范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关责任的同时,需要加强与学生所在家庭的沟通,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学生的表现和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对家庭关系破裂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防范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学生家长平时应该加强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尊重子女,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同时,也要积极与子女所在学校联系沟通,掌握子女在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与学校一道,共同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防止子女逆反心理的出现。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普遍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关心,通过舆论宣传等方式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文化导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传青,刘庆斌.消除逆反.中国教育报,2002-02-26(6).
  [2] 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3] 赵正铭,周丽萍.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4] 李美英,郭红心.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其对策的剖析.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9).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