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英语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模式设计

作者:王怀梅




  2.深度阅读,整体把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理性精神,不仅是人运用智力去理解和应付现实的能力,而且更是人自己把握自己的能力以及人自身注重复杂而对立的素质中的一股整合力量。”人文精神始终是人类对自己存在与发展的理解与把握,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高度关注,在文化上则表现为一种主体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在欣赏语言精华的同时,探索伟人的心灵轨迹,向伟人们学习,像他们那样着眼于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达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人生境界,获得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能力。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变化迅速的时代,人们的道德观在变化,生活的压力在增加,个人的自私心也在不断地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走向世界的外语人才,应当形成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建立起坚定的价值观系统,当遇到两难窘境的时候,有能力作出正确的选择。
  指导学生从所读到的历史人物中,通过交流讨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至少选出七位榜样人物,并把他们作为在真理或美德等方面修养的理想榜样。像他们一样,把真理与诚实作为生活的灯塔,做一个讲求伦理道德的学生,做一个有品位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朝着求真、求善、求美的方向发展,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文化生活,引领社会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3.反思性阅读,内化吸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自我实现的人才。“自我实现创造性是自我实现的绝对必要方面”。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创造性是每个人就有的继承特质”,其“根源是深蕴在人性内部的”。因此,教育者要承认和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潜能,认识到实现自己的创造才能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也是当代学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最高目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创造潜能,但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马斯洛说:“伟大的作品不仅要求思想的闪光、灵感、高峰体验,而且也要求艰苦的劳动,长期的训练。”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启学生的创造潜力,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潜能。具体到英语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西方经典作品的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注意力引向反思、内化所读文本中的文化意蕴及有关人文精神所强调的实践精神上。
  
  三、英语阅读教师的人文精神素养
  
  “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中心活动。育人主要是通过教学实现的,学校教育的高质量以教学有效性为基础。”为了确保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于整个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有关人文精神的理论水平,对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梳理清楚。其次,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气氛,创造适当的条件,提供充分自由的选择机会,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学会选择,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的家园,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依归。这样,使学生不但关注知识的增加,更关注人性的提升,注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教师更应该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达到理想境界,以感受生命,升华生命的价值。
  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健康文明、乐观进取、品德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使学生明辨是非对错、好坏善恶,从而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探索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英语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Martha C.Nussbaum,Cultivating Humanity: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Sermour,Mike,Educating for Humanity:Rethinking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Paradigm Publishers,P.O.Box 605,Hemdon,VA20172-0605,2004.
  [3] 陈军科.人文精神的理论内涵及其本质特征.宁夏党校学报,2006(1).
  [4] 邓阿宁.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重庆社会科学,2005(4).
  [5] 陆杰荣.形而上学与境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43,251.
  [7] 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8] 托尼·巴赞.获取精神力量的10种方法.周作宇,张学文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9] 绍南文化.学庸论语.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
  [10] 甘丽华.武汉一高校开办“铁人班”试行精英教育.中国青年报,2006-03-13.
  [11] 姚利民.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6~69.(责任编辑关燕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