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构建语用取向的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作者:张 俊
一、阅读教学的现代理念
心理语言学认为,阅读理解是构建语篇有效而连贯的心理表征过程(Vonk.W.& Noordman L.G.M,1990:447)。任何一个对阅读过程的描述都必须能够解释读者是如何形成整个语篇的连贯的心理表征的。语篇心理表征的建立来源于两类不同信息的交互作用:一类是语篇中明确阐述的信息,一类是读者的世界知识。在阅读中,读者需要借助这两类信息来发现语篇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得到语篇中那些没有明确阐述的隐含的信息。推理就是对语篇隐含意义进行编码的过程(Singer,1994:480),不仅有助于读者在处理信息时提取世界知识,而且能促使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建立关联,进而形成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Schank(1976)把推理称为“理解过程的核心”(Singer,1994:479)。
主张整体语言教学的教育家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发现阅读效果好的读者大都是自觉地采取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来构建意义。在阅读中他们常常并不是对课文中所有的词作精确的解码、回答字面上的理解问题,也不是掌握一些孤立的技能,而是综合自己的知识、灵活地运用阅读技能在真实的阅读情景中构建语篇的意义。
阅读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进行的语言教学。有效阅读指“理解文章结构,萃取文章主题思想,以及获取文章细节信息”的整体阅读(Greenall.S.& M.Swan,1990:3)。整体语篇教学就是在语篇理论的指导下,在语篇分析的基础上,以文章的整体意义、语篇结构和语篇信息为中心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旨在把课文当作一个整体,让学生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信息内容入手,运用推测、预测、验证、分析、归纳等手段,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情节的发展,语言段落的展开,支撑细节的布局展开等,以最大量地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了解作者的意图;对信息载体及语篇层次进行分析、释解,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人物和事件,总结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评判、鉴赏等,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语用取向的篇章分析教学模式
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系统功能语法在我国英语界的盛行,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学者探究了功能语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语篇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对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近年来语用学理论在其他许多学科中的成功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启示,语篇教学在坚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应该以语用为取向,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改进语言输入的质量,提高英语教学的课堂效率。
1.沿用系统功能语法进行整体阅读
语篇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系统功能语法。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功能,韩礼德(Halliday,2000)把语言的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语篇分析正是从语篇中小句的及物性和语态来展开的。及物性交代各种经验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而语态则交代某一过程中哪一位参与者的作用得到强化。语篇分析的第二个基点是复合句,把握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解说话人或作者如何前景化或背景化某些信息,以及如何对这些事物进行不同的表述以取得了什么样的交际结果。
语篇分析的超句段(即语篇)研究主要关注句子的主位选取和衔接手段的运用,在以往的语篇分析教学模式中这两者常被用来对语篇主题进行探索(寄影,1998;杨树臣、杨敏,2004;等)。解读主位选择对语篇形成的影响作用,尤其要分析作者或说话人如何采用有标记形式(marked form)的句子来提高所要传达信息的效度,及其在这一效度上的交互方式。语篇分析关注语篇中的衔接如何把零散信息联系起来,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实际的交流结局又是怎样,等等。
说话人或作者常常利用以上手段来谋篇布局,以体现他们的目的。作为受话人或读者,我们就应当关注这些语法手段的实际使用情况,以理解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在这个意义上说,语篇的“意图和目的已经不再是作者或说话人头脑中的私有品,它已经演变成可被大家解读的东西。这些含义对协商和争论来说始终是开放的,不过这种协商和争论总是受其使用的语法手段所制约”(Gee,2000:161)。
2.整合语境效用,探索情景语义
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基础,与言语活动的参与者、言语行为,尤其与正确理解会话含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许多学者通过语境给语用学下定义,如“语用学是利用语境来推断意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Fasold,1993:119),“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情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何自然,1988:3)。语境对语言意义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研究语篇理解和生成的语篇分析,必须研究置身于语境的语言材料。
Sperb和Wilson(2001)认为话语理解中的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所表达和隐含的信息,还包括即时的情景因素,以及与该旧信息和新信息有关的所有百科知识。Brown & Yule(2000)对语境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把话语环境分为话语现场、上下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我们分别探讨三种语境对获取语义理解的作用。
(1)上下文(语言环境)。
话语分析首先是对语篇上下文的衔接机制(cohesive mechanism)的分析,语篇意义的连贯与否(coherence)依赖于语境。语篇所表达的意义分直示意义和隐示意义两种,其中直示意义,即语篇的表层意义,通过分析意义单位较容易把握;而隐示意义,则需要结合语境进行语篇分析才能理解。
例一:
In Vien Nam today,there are only two cities which are only partly destroyed.
按照单个句子字面表达的方式理解,可译作“现在越南只有两座城市遭到部分破坏”。这样的译文暗示着别的城市都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只有将该句放在具体文章的上下文中来理解才可以避免误解,把句子理解为“现在在越南没有完全被炸毁的城市只剩下两座城市了”。这样才是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言外之意。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为话语理解提供着利用先前经验的提示作用,离开这一提示,先前的经验就不容易被激活,语言理解就没有思路。
例二:
Call us before you dig.You may not be able to afterwards.
这句话如果脱离当时现场情景孤立地来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美国一家电话公司警示其用户”这一情景中来理解,就很容易得出其含义“用户掘地前请和我们联系,如果私自进行而切断地下电缆,到时想打电话都来不及了”。由此可以看出情景对语篇理解的重要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