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当代知识观及其对教学观与教学行为的要求

作者:吴忠才

于本体的知识,它是知性知识不能涉足的。这实际上说明了知识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知识都具有应有的价值。为知识划界限目的是提醒人们不能用某些知识去替代另外一些知识。应该说,康德以后,人们一直都试图进一步解决他提出的这一问题。所以,西方自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结合产生技术理性并越来越盛行以来,批判技术理性或科技理性对人性以及人生意义的消解的学派层出不穷。现代学者解构实证(科学)知识观,他们认为什么是“科学”本身也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拉克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费依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波谱尔等对科学划界判断的分析以及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传统的科学的知识本身值得怀疑。
  同时,知识的功利性价值观造成人的发展的严重危害。近代的教学总是要从某种功利目的来对知识进行谋划,很少关注知识本身的性质、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和人与知识相处的不同方式以及恰当方式。所以,近代以来的传统知识观虽然也关心知识的价值,但主要是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外在价值,而非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之本体价值。
  实质上,知识的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就是意义呈现的过程,也是意义赋予过程,这种意义的塑造表现在人对自身的理解就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没有知识作为前见,作为心智的框架,人就不可能理解世界、理解自我。“人的本体就是知识的积累。正是各种知识构成了人的存在以及存在方式,构成了人获得关于世界的意义的理解基础。”这就是知识对人的意义的赋予与人对知识的意义赋予的统一,这种赋予绝不是别人的给予,它甚至拒绝别人的给予。
  现代教学过程没有真正领会到这一真理,因此,不少教师还沿袭了把学生和知识两个对象均当作自己的对立面来加以征服的观念,采用了教训与训练加惩罚等方法和手段来“塑造”学生。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和知识对教学的对抗。
  
  三、知识学习观
  
  1.学习是知识的客体性向主体性转化的过程
  现代教学强调知识“由一种外在于人的、被动的‘客体性存在’,转变为一种内在的、主动的‘主体性存在’”。这是知识存在方式的重要转变。新的知识存在方式表明人与知识的关系由主、客二分的认识关系变成了理解的关系和平等的对话关系。知识以“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到人的心智结构中后,成为人类精神生长的重要力量,心灵与知识的对立由此走向消解。可见,知识的“主体化存在”,一方面使知识参与精神对话而具有主动性;另一方面又使知识与个体的心智结构因对话而产生内在统一。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人与知识的交往从客体化存在形式向主体化存在形式转化。
  
  2.学习是知识意义的生成过程
  教学意味着知识本真状态与人的本真状态的相遇。从根本上说,教学是知识与人“相遇”的过程,是教师、学生、知识相互作用创造知识意义显现的环境。因此,“相遇”是精神号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交流与对话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交流与对话的任何中断,都将使人类封闭、倒退、萎缩。设计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构建这样一个“交流”与“对话情境”。在这样的情境里,人与知识的“二元对立”由于有了教师的参与以及课堂环境的融洽气氛,使学生与教师均在其中建构了意义。因此,人只有在学习知识时,才感觉到了作为人的快乐,才提升到了存在性的存在水平,才真正感觉到自由与自在。教学本身是一种有人参与其中的“主体化存在”。好的教学包容知识,但它给人与知识的相遇留下无限多种可能;给人的理解创造尽可能大的空间。所以它总能吸引人,人在与知识的每一次“相遇”中会体悟更多“道”,会生发更多的智慧。我们批判“应试教育”把教学已化为死知识的死记硬背与技能的强化训练,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犯泼脏水连孩子也一起倒掉的错误。
  
  四、对教学观念与行为改革的要求
  
  知识观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构成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不同的知识观最终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观”。基于新知识观的描述,我们认为教学改革应高度重视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变革,建构新的教学行为模式。
  在真正的教学视野里,教学的全部内容就是创造“知识与人相遇”的场境。为此,掌握知识与人相遇的发展阶段与水平,是诱导知识以动情的姿态显现其深刻的内涵、诱发人情感流溢进发的关键。把知识作为人的精神自由、智慧启迪、生活幸福的源泉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完整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锻炼技能,启迪智慧,引导价值,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创造人与知识交往的场境为人与知识的意义关系的生成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我们把握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获得知识能使人明智,能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然而,当教学停止在简单、肤浅层面上的知识时,知识就只能消融人的灵气,阻碍人的心灵自由,降低世界的价值,消解人生的深刻意义。
  因此,我们提倡知识教学的回归,即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动态的认识过程与静态的认识结果结合起来,把“知物”、“成物”、“知己”、“成己”结合在人的存在展开过程中,学习便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以客观知识为基础升华到主体化知识的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才具有灵性和智慧的光辉,具有丰富人生价值与情感体验的内涵。灵魂的教育必定要指向人的生气与活力。智慧与灵性。因此,教学可以归结为生命的“点化”与“润泽”。任何违背生命原则的教条都是对生命僭越。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