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重新理解新课改
作者:张宝山 姜德刚
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显而易见,我国的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学说,这也是我国课改一贯坚持的理论基石。
最后,问题主要在于新课改理论实施执行中的不当操作。
新课改所遭受的批评,主要是因为实践操作层面的不理想局面引发的。借用一线教师的话来说,就是“理通行不通”。新旧承接难,教学目标“虚化”难以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新课改实施中的“政治运动化”造成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各地课改“闻风而动”。缺乏实验的谨慎求证精神,在没有较为可行的经验基础上,就匆匆推开,完全无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的千差万别,搞“一刀切”。这就必然导致“举步维艰”的局面。然而,这是新课改理论的错吗?反观新课改的指导文件,我们发现其中对于实施的论述是中肯的,也是合乎国情的。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对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有不同的要求,注意到了各地情况的不同。所以,我们认为主要问题不是新课改指导文件的失误,而是对新课改理论实施执行中的不当操作。
三、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思考
新课改的指导文件中虽然几个“过于”的反面表述与批评者几个“忽视”的正面揭示有措辞的差异,但所透视到的问题的范围基本上是一致的。抛开这些,新课改的指导文件基本没有问题。然而它们毕竟只是宏观的指导,在执行、实施层面上细化和操作的失误,才是我们要集中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此来进一步分析。
在细化过程中,作为新课改可行性方案的理论认识可以是多元的,也唯有多元,才能通过不同理论观点的碰撞、激发,并依靠实践活动的不断摸索和检验,推动我们的教育事业蓬勃兴盛。我国自古就有崇思尚辩的文化传统,没有不同声音的一言堂是理论发展的墓场,只能带来死亡的沉寂,对话、交流和理解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话不说不知,理不辩不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更快地积累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实践的方向。
但是理论认识又必须是相对统一的,如果没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的认识基础,必然造成行动上的推托、懈怠和观望,不利于课改的推行。这就需要我们在集思广益的实践背景中统一思想,唤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尤其要深入基础教育教学一线,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使新课改真正走进课堂,落到实处,成为大家的课改,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的书斋做秀。要避免理论研究的“无根”倾向和刻意追求“玄学东渐”般的学术追星,多追问、研究我们课改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操作办法。抛开个人化的过度诠释,依托厚重的中外课改历史经验,不断修正、补充、完善理论认识体系,广泛汲取不同意见,勇于承认自己认识的不足,进行充分论证,达到相对统一的共识。并根据实践条件进行灵活调整,真正走出“在传统派和现代派之间摇摆”的怪圈。
当然,正如物体具有惯性一样,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发展也是具有惯性的。继续思考新课改“理通行不通”症结的原因,还在于人们意识的滞后性。黑格尔曾说过:“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只要原有认识还有存在的空间,它就不会主动离去。而这里面蕴含的深层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利益的分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是个搬动一张桌子也会流血的地方。每个利益集团都会极力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具体来说,新课改的利益主体可大致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几个方面。新课改是由我国政府经过科学论证后驱动的,应该说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要求,是符合社会利益的;学校中又可以分为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三个群体,其中学校行政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无论为了个人政绩还是学校的发展利益,表现为个人的提拔重用和学校获得更大的社会发展空间,于公于私都会是积极推动课改的重要力量。但教师在新课改中并没有获益,而且因为课程的变化增加了工作量和难度,表现为新课改培训、耗费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教师的生存境遇也未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这都造成教师群体实际表现的懈怠和默默抵触;学生利益的反映服从于家庭,家庭的利益在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本来这和社会的意愿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当前教育培养和评价机制相对滞后,精英主义教育的实际甄选现状,使得新课改还无法满足家庭的需要,故也遭到家庭的质疑。所以缺乏教师和家庭这两个新课改最大群体的积极参与,加之作为“指挥棒”的教育评价体制滞后,是造成当前新课改局面被动的根本原因所在。美国的塔巴和蔡斯说:“从事课改的人应当想到要承担随同而来的重新整顿社会及其价值结构的风险。”布鲁纳在1971年发表的《教育过程再探》中也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深刻的政治问题”。面对新课改的艰难征程,还需要我们从更高、更广的视角去深入思考,探索新课改前进的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继续推进新课改,我们认为应在理论研究上提倡多元相对统一,在实践操作上分步协调推进,在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上调整改革。教育理论的繁荣和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需要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群策群力。这就要求在实践操作中协调好以上主体间的利益,注意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同步调整。同时,根据各地的教育实际状况和接受程度,分步骤缓慢推进。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毕竟教育是关乎人一生发展的公共性事业,这不得不让我们慎之又慎。而且理念的转变到行动的自觉总要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参照实践的进展把握好其中的度。当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只是一面旗帜,旗帜是方向不是路,要终结一个时代必须经历一个努力而漫长的过程”。
[1]